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6 15:40: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目 录

摘要 关键词

一、《活着》中的苦难 (一)苦难生活的背景 (二)苦难生活的展现 二、如何坚强的活着 (一)在苦难中忍耐 (二)在苦难中坚强乐观 三、活着的真谛 (一)超越苦难的活着 (二)活着就是最大的真理 四、总结 参考文献

在苦难中坚强的活着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

摘要:余华的《活着》给了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全方位的启示。他揭示了在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借用一个生活在动荡的年月的福贵的形象,如何在痛苦泥潭中挣扎,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和困顿让读者不禁战栗,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余华以冷峻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这样一个现实而且又残酷的故事:福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如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他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坚强地活着。作者塑造福贵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启迪人们认识活着的真谛,最终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苦难 坚强 活着 救赎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1],出自《活着》这部永恒的经典。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2]本书成于1992年,是余华唯一一部兼有先锋文学特征以及现实主义特色的经典作品。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一、《活着》中的苦难 (一)苦难生活的背景

《活着》这部作品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作者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

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在内容上,《活着》这本书的开篇,作者余华就给他人描绘的是一幅悠然自得的场景。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男耕女织,小河流水潺潺,此情此景舒适自在,如诗如画。在这种背景下,“我”巧遇一个老人,那个老人哼着旧日的歌谣,吆喝着那头叫“福贵”的老牛耕地,书中这样描述老人的:“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3]想象着和风旭日,一个和蔼的老人在阳光中那样怡然。然而,越是美好的场景听着老人描述自己凄惨的一生就越发令人心痛,难以接受。古诗文中常用一种手法叫以乐景衬哀情,更能刺痛读者的心。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文章内容更真实,更能打动读者心弦。

搜索更多关于: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 的文档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c3uc7iwc825ui718xfz9x6b742rz501dy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