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作文《告别 》写作导练
【文题展示】
请以《告别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思路点拨】
半命题作文题目让考生自由填写,有一定的开放性,它的写作范围将会比命题作文有所扩展,从自我类为主的写作内容向社会、文化、人生等各个角度延伸。如何把半命题变成便于自己发挥的命题?只有掌握一定的技巧,写作时才能游刃有余。
首先,立意要深远?本题虽未设审题障碍,但那些主题不够积极健康的素材在作文中应加以避免。文品即人品,思想健康、立意深远是写作中首先应做到的。如写自我类的文章,可以体现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等;写其他类的也是如此,能给人以启示,激发内心的情感才是上选。
其次,题目要独特?本题没有提示语,给了你更大的写作空间,补题部分没有词汇上的约束,大部分可以填成动宾短语,也可以填其他短语,如构成偏正短语或主谓短语等:“告别之美”“告别回忆录”“告别也美丽”。总之,补题尽可能地体现你的独特,并尽量做到范围适当,集中明确,鲜明醒目。
第三,发挥个性特长?由于本题写作范围较宽,你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告别的独特经历,如“告别回忆录”;你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他人告别时的场景,重现人物心情,发挥想象,凸显其文化内涵,一展才华,如“告别也美丽”。
当然,在选好内容的基础上,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采用小标题连缀、镜头组合等形式,可以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范文示例】
告别之美
鸟儿告别鸟巢,为了去拥抱广袤无垠的美丽的蓝天;落叶告别大树,为了寻找美好的归宿;大雁告别南方,为了去寻找更温暖的美丽。告别之美,美在付出;告别之美,美在人格。
告别之美,在文成公主入藏途中。
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却未在大唐江山上开出绚丽之花,而是看见那妩媚的江山渐渐离她远去,听着家燕的呢喃渐渐消散,看着亲人的身影渐渐模糊。她告别了繁荣,告别了富贵,她带着和平的种子,一路播撒。她的美貌在漫漫路途中消逝,她的眼泪爬在脸上渐渐风干,黄沙为她哭泣,苍鹰为她落泪。
她的告别是一段流传千古的史话,她的告别换来大唐与吐蕃的平安。 告别之美,在茅庐菊海中。
一座茅庐,一园菊花,那是陶渊明的天堂。他看清官府,无非尔虞我诈之地。他选择告别黑暗,烟云舒展,杨柳依依,他活似神仙。乌纱换布衣,佳肴换米酒,在他的眼里,繁华富贵、位高权重都如镜花水月般转瞬即逝,滚滚红尘不过如此,一阵轻风拂过,不留丝毫。
做个无忧无虑的田园诗人,做个充满智慧又快乐的荷锄老翁——一切证实,他的告别是正确的,他昭示着美好的未来属于一切热爱生活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他的告别,留下了一段段悠扬的文字。
告别不是悲伤,告别不是眼泪。不是告别,我们难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相知;不是告别,我们难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壮美。
让我们的告别更精彩,生活更精彩!
【点评】本文构思独特,立意深远,选取了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告别之美:美在付出,美在人格。这样的立意自然使文章有了深意。名句的恰当引用,也使文章增色不少。
告别狭隘之心
一个脚跟踩扁了紫罗兰,而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安德鲁?马修斯
自古以来,狭隘向来是小人们的专有名词,它一直为人们所不耻。
庞涓是狭隘的,他不愿孙膑胜于他,施加毒手,最后兵败身亡;周瑜是狭隘的,他不肯诸葛亮胜于他,百般暗算,最后被诸葛亮三气吐血而死;慈禧下棋,别人吃他一马,她杀对方一家,死后为人们所辱骂……这都是有了狭隘之心的结果,告别狭隘之心,以宽容的胸襟包容他人,则取信于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有一次楚庄王邀众大臣共饮,请嫔妃助兴,风把烛火吹灭时,一武将醉酒失态拉了妃子的衣襟,但楚庄王以一颗宽广的心宽容了他,巧妙解围。这位武将由是感激在下一次战役中奋勇杀敌。这便是宽容的价值。
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讨好王郎,辱骂甚至谋划刺杀刘秀的公文。但刘秀不听众臣劝阻,全部付之一炬,他说:“如果追查,必会引起人们的慌乱,甚至成为我们的死敌。如果宽容他们,则能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队伍。”是刘秀的宽容才使他终成帝业,统一全国。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心胸狭隘者能成就大事。宽容是每个人应遵循的守则。 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这引起了一位议员的不满。他说:“你不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应该消灭他们。”林肯笑着回答:“当我们把他们变成自己朋友时,不正是消灭了自己的敌人吗?”这正是对宽容的最好诠释。
如果天空不宽容,容忍不了风雨雷电的一时肆虐,何来它的辽阔之美;如果大海不宽容,容忍不了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何来它的深邃之美;如果森林不宽容,容忍不了弱肉强食的一时规律,何来它的原始之美;如果宇宙不宽容,容忍不了星座裂变的一时更替,何来它的神秘之美;如果时间不宽容,容忍不了各色人等的一时虚掷,何来它的延续之美……是宽容成就了它们。
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是宽容缔造了它们。 只有告别狭隘之心,方能进入一个神清气爽的境界。
让我们告别狭隘之心,用宽容之心包容一切,学做那多留人清香的紫罗兰。 简评:
该作文写得富有历史文化的厚度,而且豪气冲天。文章以安德鲁?马修斯的名言开篇,既鲜明地提出了观点——要宽容,不能狭隘,又奠定了非凡的基调。全篇主要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以胜于雄辩的确凿史料,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观点。
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广度。譬如,作者或用概括的方式一连列举庞涓、周瑜、慈禧三人的事实从反面论证狭隘的危害性;或用具体叙述的方式连续列举楚庄王、刘秀、林肯的事例从正面有力地证明宽容的益处;或运用“如果……何来……”整齐的句式,以排山倒海的力度,强调了文章的论点。
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这位考生能洋洋洒洒地谈古说今,且语言流畅,用词精炼,这充分体现了考生本人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作者能具体议论一下“如何告别狭隘”,那么文章就更有思维的深度了。 常州市2008年中考优秀作文选(含点评)
告别——一种胆魄
鱼儿告别池塘,你认为她会没命?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江河;鸟儿告别竹笼,你认为她会饿死?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山林;石子告别高山,你认为他会孤独?不,他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天地……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尝试告别,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我不得不说:告别是一种胆魄。 诸葛孔明深居隆中,以躬耕为乐,吟唱为趣,似乎无意于征战,但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他早有出将入相之志,因此即使刘备不上演三顾茅庐,诸葛亮也终会登门自荐。因为他告别隆中安逸的生活而投身艰苦卓越的政治斗争,不失为一种胆魄。
陶渊明本为朝廷官员,但他厌弃官场黑暗,追名逐利,因此他弃官隐居,放弃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他告别权贵,摒弃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情怀,绝对是一种胆魄。
鲁迅本来一直投身医学,希望用治病来救中国,但他后来发现在中国人身上的不止是病痛,更是心灵与思想的病魔,因此他弃医从文,拿起笔杆这把利剑为中国人剔除心灵的伤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也从笔尖中向外四射,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振新中华。他告别医学,走上了文学这条无止境之路,无疑是一种胆魄。
如今,我坐在中考的考场上,应该说是战场上,只是一个追求——尽力一战。我告别一切杂念,置身于这战场上,似乎看见了胜利的希望之光,这难道不是一种胆魄吗?
鱼儿告别池塘,可能面对干涸;鸟儿告别竹笼,可能面对死亡;石子告别高山,可能面对寂寥,但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因此他们选择了告别,闪耀着豪迈的胆魄之光,开始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的征程……
简评:
作者看问题别具匠心,他从告别本身发现了理趣——告别是一种胆魄。文章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先摆出自然界中的种种告别现象,然后归纳出结论;接着又列举人类社会中的各类告别故事,顺水推舟地得出结论:告别是一种胆魄。
作者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着手,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全文思路清晰,论理清楚,修辞恰当,语言较有内涵。足见作者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胆魄是指处理事情所具有的胆量、胆识和果断的作风。基于此,诸葛亮一例的阐述还有待斟酌,陶渊明归隐田园也并非“寻求”“征程”。这些事实论证,还有待注意其针对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常州市2008年中考优秀作文选(含点评)
告 别 英 雄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华夏大地英雄路,望古今,意涩苦,伤心忠烈悲入土,多少英雄都作了古。
汨罗江上,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江畔,身着华丽的儒者,顶着风,灌着酒,他为奸臣的排挤而不满,他为楚王的昏庸而失望,他为楚国的灭亡而悲愤,他为自己的无能而羞愧。于是,纵身跳入滔滔江水中,狂风扯着他的衣裳,想留住这忠义之士,可是他失败了。他想以死来唤醒国君,国民,国家,可是他也失败了。呜呼,忠臣兮,壮士兮,你走了,你精神长存,端午我会向你致敬。
同样时间,同样为国,同样在水边,同样义无反顾。怀藏利刃,背向大风,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句,向朋友泪别。酒罢风起,送着这位一去不返的豪杰烈士,风呜咽了,卷起沙尘以泻心里的愤怒,壮士身影渐渐没入风沙之中。呜呼,烈士兮,义士兮,你走了,你不屈长在,易水旁会有一束我为你插的白菊。劈华雄,斗吕布,斩颜良,诛文丑,何等威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何等忠义;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何等智勇;刮骨疗伤,败走麦城,何等凄凉。你是中华不屈的儿女!悲壮兮,感慨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