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阅读与写作“互惠双赢”人教版新课标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么一个“支点”,可以让我们语文教师撬起语文这块巨石呢?有!这个“支点”就是“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专家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采用“随文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写作,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典型表达处模仿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句段不仅文句优美,而且结构鲜明、写法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的训练,实现学生的知能转换。
1、模仿篇章结构练笔
《秦兵马俑》一文中有个典型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承上启下,把文章前后两部分连为一体。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我就鼓励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过渡句的写法。有学生在习作《我们的班长》一文中写道:“班长不但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而且还有一副热心肠呢。”这句话的上文写了班长每天坚持写500字以上的日记的事例,下文写了班长在周末主动帮助住院的同学补课的事例。过渡句运用自然,使习作浑然一体。
再如还可以模仿《莫高窟》一文用“总分总”的结构练笔,模仿《钱学森》一文用“倒叙”的手法练笔,模仿《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用定语后置的
手法练笔等等。
2、模仿修辞手法练笔
《孔子游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段话连用四个暗喻构成了排比式句段,具体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读起来琅琅上口,意境悠远。教学这段时,我让学生仿照句式“( )的( )是她( )的( )”进行练笔。学生思考后纷纷踊跃发言,妙语佳句不断涌现,如“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缤纷的野花是她精致的绣花鞋,起伏的丘陵是她健美的臂膀,奔腾的江河是她流动的血液……”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练笔,使文章生动形象。
文章的典型表达处如一根“拐杖”,学生扶着它“走路”, 长期坚持仿写训练,写作时就有法可用,有话可写,在写作之路上也会“走”得稳当一些。
二、在文本空白处想象练笔
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而且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改编。因此,课文的部分情节高度浓缩,有些情节甚至出现跳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以补充连缀空白、丰富情节。
1、围绕中心想象练笔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那么,司马迁在狱中到底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于是,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展开想象练笔:司马迁在狱中经受了哪些磨难?他又是如何面对困难坚持写作的?有的学生写道:“酷暑难熬的盛夏,监狱闷如蒸笼,司马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奋笔疾书;滴水成冰的严冬,监狱冷如冰窖,司马迁仍坚持创作,他呵口热气,
搓搓冻僵的手,在冰冷的竹简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在生动的描写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司马迁的理解也更深了。
2、故事结局想象练笔
《爱之链》一课叙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又给贫困的女店主留钱,故事结尾揭示乔依和女店主竟是一对夫妻。文章以女店主的喃喃自语结束,耐人寻味。我引导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话。有学生这样写道:“乔依醒来后,妻子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亲爱的,今天我遇到好人啦!一位老妇人用餐后给我留了一些钱,还有一张纸条呢。’说着,她把纸条递给乔依看。纸条上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乔依忽然想起白天在路上遇到的老妇人,不禁热泪盈眶。他望着妻子憔悴的脸说:‘亲爱的,这些钱足够我们为孩子的出生做好准备啦。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好心人给我们帮助呢。以后,我们也要尽力帮助更多的人啊……’妻子露出了久违的温柔甜美的笑容。”
在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练笔,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着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同一个“空白”,学生笔下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结局,至于哪个更为合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原文为依据,进行比较、揣摩体会一番,这样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帮助。
三、在情境交融处抒情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闪烁着人文光辉、激情澎湃的课文,这些课文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文本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时,可引导学生由情动到辞发,内化情感,享受“我手写我心”的喜悦。
1、心灵共鸣处抒真情
教学《船长》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顺情而导安排练笔:“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获救的一员,望着这无情的大海,望着哈尔威船长即将消失的身影,此时,你想对船长说些什么?”学生在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在情感的激发下思如泉涌,写起来得心应手。有学生写道:“哈尔威船长,永别了。您把我们
60人全部救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生的希望,而您却永远与大海为伴了。您刚才指挥我们自救时是那么沉着镇定,您面对死亡时,依然是那么从容坦然,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2、转换角色处传情意
《姥姥的剪纸》一文以“剪纸”为载体,抒发了作者对姥姥的怀念、依恋之情。在理解“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身份给姥姥写信。有学生写道:“姥姥,我从小在你的剪纸声中长大。那‘唰唰唰唰’的声音清清爽爽,悦耳至极。您的剪纸,永远都牵动着我的心,让我拥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每当看到您寄给我的剪纸,我就回想起童年时与您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您点着我的鼻子,‘骂’我是调皮蛋,而我分明看到了您弯弯的眼角充满了笑意……”
在文章的情境交融处引导学生练笔,学生易于将心中涌动的情感流露于笔端,使习作语言细腻丰富而感人。而且在抒情练笔的同时,学生对文中人物思想内涵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四、在读有所悟处自由练笔
我们的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兼具了文辞优美与思想性强的特点。因此,有些文章教学完后,可指导学生在有所感悟处进行练笔。即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1、联系实际表达感受
在学了《鞋匠的儿子》一课后,学生被林肯宽容的胸襟深深触动,明白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伟大的力量,它会使自己赢得别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戴。我鼓励学生围绕“宽容”的话题写写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有学生在习作中写道:“学会宽容他人,就是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让人得到更多的信任与友爱。有一次,我在玩耍时不小心拉坏了同学林林的毛衣。我心里像有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没想到林林只是笑笑说:‘没事儿,回家叫我妈接两针不就好了吗?咱们继续玩!’从那以后,我和林林的友谊更深了一层呢。”
2、引用事例深化认识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告诉学生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才能够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学了课文后,我鼓励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事例,深化对文中“启示”的理解。有学生在习作中写道:“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但凡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诺贝尔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的考验,但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终于发明了炸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深入农村,通过大量的反复试验,最终成功培育出优良的杂交水稻;夏洛蒂·勃朗特在写作的道路上屡屡遭挫,但仍不肯放弃,用罕见的毅力创作长篇小说《简·爱》,并一举成名;陈景润通过夜以继日的演算,终于解开‘歌德巴赫猜想’……”
在学生读有所悟处引导他们练笔,能把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外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锤炼思想、锻炼表达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见缝插针又与课文“血肉相连”的随文练笔,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用表达技巧,吐露自己的心声,并让学生习作有根可寻,有样可照,读得轻松,写得愉快。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而且书面语言运用频率大大提高,学生自身积累的语言得到激活,使阅读与写作真正“互惠双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