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下册-打印版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能够知道什么是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力的三要素,并知道用表示力的图形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三要素,并知道用表示力的图形表示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木板、铁块、木块、弹簧、重物、皮筋、绳子、气球、弹簧测力计(圆柱形、弹簧形)
、有关课件
科学-下册-打印版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老师拿起手中的书本引出新课:这本书为什么从讲台上升到半空中呢?是的,是我的手把它拿起来的。我的手对书提供了力,所以这本书就被拿起来了,那什么是力?
新课讲解: 一、力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试验感受力
请学生上台演示,用手挤压矿泉水瓶,其他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矿泉水瓶变扁了
问:这是在什么的作用下发生的,矿泉水瓶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结论:在力的作用下矿泉水瓶发生了形变
拿出自己的橡皮绳,用手向两边拉,请一个学生上来拉弹簧 现象:变长了
举例:你可以举几个生活中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 结论: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力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的,也可不接触 二、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
科学-下册-打印版
存在呢?(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 播放:大风天气中,树木在晃动和沙尘飞扬等现象。
从中归纳总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替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来说明它的存在。)
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例如:⑴手指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⑶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探究实验四:给你一颗钢珠和一块磁铁,看看你能使它的运动发生哪些变化?(应向学生指出哪些需要注意的情况。)
学生探究后交流结论: a.钢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b.钢球运动由慢变快 c.钢球运动由快变慢 d.钢球运动变为静止
e.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提示学生:在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上放一块磁铁进行观察)
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小结: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两车相碰的图片,问为什么两车会两败俱伤
展示步骤
A 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请一个学生来演示,其他学生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