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闻理论笔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9 12:50: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典型放光,家庭受伤;典型放光,政府受伤;典型放光,科学性受伤;典型放光,受众受伤。

我国典型报道现状:可亲不可近,可看不可学。 ④套话、套路造成的失实:《情爱洒在雪山草地上》的点评 ⑤新闻策划在承德传媒假事件泛滥:传媒参与整个新闻的全过程,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是由媒体一手推动的。Eg:棚户区吃饺子,圆杨丽娟追星梦 特点:?消息的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有无媒体隐含的自身公关要求; 传媒假事件:精心组合后的媒介真实 ?报道中记者扮演了导演角色推动事实。 ⑥看不见的“失实”:即有意地不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者有意遮蔽一部分事实 Q:怎样减少或应对新闻失实?

A:受众的监督(前提:媒体提高自身公信力);法制的健全与完善;教育;监管

第四讲 新闻传播

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规模、有意识)、大众传播(媒介为起点向不知名的大众传播——群体对大众)、人际传播(一对一)、人内传播(自己对自己,自省与自我发现) 一、关于新闻传播

1948年由美国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 )

传播学经典学说:“主体研究(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广义)”“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1、新闻传播的传播内容:事实信息(真实,有用两者互为条件) (有用:消除不确定性) 2、新闻传播的主体即传者:媒体工作者,媒介机构——gatekeeper,把关人 *把关:

?概念的提出:1947 美国户因,最先提出于群体传播 ?于大众传播的应用(1949年,美国怀特):一种门区,把关为记者编辑 忽略了多重门区的存在,过分强调记者编辑的权利

?对把关的修正:a、麦克内利——从基辅到基隆的新闻传播——多重门区多重把关 (目击者-记者-编辑-通讯社-翻译背景-台方编辑etc)

b、布里德——“潜网”理论,小至报纸工作规范,大至意识形态 控制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的看不见的网,社会道德规范 ④小结:把关是成功帮我们构造我们以为的真实世界,是窗口而非镜子 3、新闻传播的受众

?中弹即到——强大效果理论,又称魔弹论

背景:工业化社会(礼俗社会发展至法理社会,受众乌合之众软弱可欺——媒介操纵受众犹如巴甫洛夫之犬)

一战时期(撒传单、报纸宣传)→德意法西斯崛起→二战广播讲话 ?有限效果论-差异化的受众

媒介→buffer(中间的阻碍部分,如家庭、环境,被称为过滤器、缓冲体)→受众

过滤体由差异形成,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宗教etc,另外附加传播领袖的作用,受众开始自己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使传播效果有限。 ?“使用与满足”理论→可比方做自助餐厅

从“信息如何作用于受众”发展至“受众如何处理信息”,从push到pull&choose

二、如何保证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有效完成? 1、传者:有恰当的手段、方法、素养 2、受众:高度配合与能动性,及时反馈 3、内容:保真且实用

4、媒介:运用适当的媒介,传者保证对其运用得当 5、环境:有一个宽松、有序、健康的传播环境

第五讲 舆论监督

一、概念:来源于五十年代的新闻批评

1950年4月19日中宣部下发通知《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提出“开好管”三字方针,后由事前审查改为事后审查,由批评者主动承担责任 Q:为什么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A:党的地位改变

Q:为什么要在报纸上开展批评?A:报纸影响力大,且不容易被盗用 新闻批评的缺点:以权对权,独立性差、主动性小、权力小 二、舆论监督之现状和问题

1、和其他形式之比较(其他形式: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司法监督、党内监督etc) 与群众监督:a、群众监督收效甚微;b、群众监督易被拦截影响力极小

与组织监督:a、发掘问题力量小;b、就事论事;c、上下级明确;d、舆论监督可以防患于 未然

与司法监督:刚性监督、惩罚明确,而舆论监督是软性监督,司法监督无法解决社会风气、 市民素质等方面无法解决 2、现状

①90年代至今已经有舆论监督的、集体行动的金牌节目出现 1992年《人民日报》经济部的《中国质量万里行》;1993年《东方时空》;1994年《焦点访谈》和央广的《新闻纵横》;1996年《新闻调查》(主题性报道、新闻性故事性的统一、出镜记者、剥笋式新闻处理方式);1996年《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1998年《财经》杂志和《财新周刊》以及《南方周末》

②为舆论监督提供的客观条件:92、93年报纸扩版,以都市报为代表的新种类报刊出现,电视新闻的大发展 ③新媒体的出现 3、问题:

①缺乏法律保障和行业自律,现在的舆论监督媒体使用的不是自身的权利而是权力,受到以权对权的阻碍,非自身发散而是外部赋予的,不是持续的而是可给可收的 Eg:《焦点访谈》与朱镕基,权力的延伸

②从90年代至21世纪初,监督对象都以基层为主,监督水平参差不齐,权力民生区别对待 ③媒介分寸感缺失:不遵循专业规范;监督错位过于放大;深度报道中认不清自身地位,越权监督(媒体审判)

Eg:1995年夹江打假案,1997年张金柱案

④异地监督:外地媒介监督本地事件,前提是媒介公信力高、级别高 Eg:《南方周末》(不打本地老虎),06年上海医保,07年山西黑砖窑,08年雪问中国 特点:a、以揭露性报道为主

b、不属于本地行政序列,记者可以承担更少的责任,突破地方保护主义 缺陷:a、不利于突破本地保护主义

b、监督成本过高,记者对当地情况不熟悉 4、舆论监督为什么难度大

①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媒介在很多时候无法拥有理想的舆论监督发展环境 ②新闻法制不健全,监督无法律保障 ③舆论监督的记者青黄不接 5、应对问题

①精神理念:媒体是服务于公众利益而非特定集团

②自主意识:虽然没有实际性的独立地位,但应该对权力和经济利益保持警觉,对事实保持独立的判断

③职业伦理:保持内省和职业是非观

④报道技巧:保证技巧够专业,在报道中以专业手段保持原则

第六讲 新闻法

一、中国新闻立法的历史

1906-1911 清末新闻立法《大清报律》 1912 《中华民国暂行报例》

1984 新闻法(上海、国务院、社科院三大草案)

新闻自由的权力在法规之内,政府在平时不能进行新闻检查,创办新闻机构实施审批制,新闻报道法律底线,并进行后期更正 二、基本理念和应有内容 1、理念:即四权 知情权:传者和受众

美国记者提出概念,1945年公众有权了解政府的状况,2009年提出权力在阳光下运行,1976年通过美国国会通过阳光政府法案

隐私权:也称宁居权,生活私密权,1890年提出,2001年中国最高法院司法解释 隐匿权:对新闻线索来源保密(水门事件里的深喉)

更正和答辩:内容出错,传媒有责任回应当事人的诉求进行更正,在相同版面相同时段 答辩,也称媒介辩解

更正:篇幅不得超过原篇幅,超出部分按广告费收取且不能超出规定时间 2、内容

①总则:新闻传播基本概念,自由职责,适用范围

②媒体创办新闻媒介条件:我国的批准制“注册加保证金” 大部分国家“注册登记制”

无登记追惩制,在媒体上标明责任人名字地址波段 ③新闻工作者权力与义务 批评权

真实报道、保护新闻来源、保守国家机密

④怎样对传媒进行管理:政府、社会、内部自律 ⑤诉讼程序及惩罚条款 ⑥

3、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新闻从业者权利难以界定 ①法的刚性和意识形态弹性之间的矛盾

②法的权利普遍性同传媒权利实际上等级性之间的矛盾

新闻法对于新闻工作者规定应该一致而中国是分行政等级的 ③法的稳定性和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矛盾(国家舆论导向的要求)

④法的普遍性和纪律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纪律要求多、限制多、服从组织)

搜索更多关于: 新闻理论笔记 的文档
新闻理论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dhwd5ow1f553972zwtg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