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二模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将锡纸条带锡的一端接在电池的正极,另一端接在电池的负极,很快发现纸条中间处开始冒烟、起火苗,这个实验中造成锡纸起火涉及的原因有:①锡有导电性②造成电路短路③温度达到锡纸的着火点④密度小 A.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锡纸是导体,将锡纸条带锡的一端接在电池的正极,另一端接在电池的负极时,形成短路,电流过大,当电流通过导体时,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发热,当温度达到锡纸的着火点,锡纸与空气接触,因此,很快发现纸条中间开始冒烟起火,①②③说法正确,故选B。
2.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石油 【答案】D 【解析】 【详解】
常见的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氢气不属于化石燃料; 故选:D。
3.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 A.4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故选B。
4.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准确无误的是 A.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 CO2?H2O=H2CO3
B.医疗上用氢氧化镁中和过多胃酸: Mg(OH)2?H2SO4=MgSO4?2H2O C.高温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CaCO3B.26
C.30
D.56
B.天然气
C.煤
D.氢气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高温CaO?CO2
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H2O2MnO2H2??O2?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弱酸性,因此正常雨水的pH小于7。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符合题意;
B、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不是硫酸,不符合题意;
C、反应物是固体,生成物二氧化碳是气体,应在二氧化碳的化学式的后面加上气体符号。不符合题意; D、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不符合题意。故选A。
5.以甲为原料转化成丙的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改变 B.转化②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 :1 C.乙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丁
D.转化①、②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转化①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催化剂2NH3,转化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5O2【详解】
催化剂4NO+6H2O。
A、由图可知,转化①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 B、转化②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之比为:4:6=2:3,不符合题意; C、乙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2?100%?17.6%,丁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1.1%,1718故乙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丁,不符合题意;
D、转化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0转化为-3,转化②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转化为+2价,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100% ;
相对分子质量6.下列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脂肪摄入过多容易发胖,所以饮食中全吃素食有利于身体健康 B.煤气中毒主要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 C.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每人每天都应当通过服用保健品补充各种营养素 D.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脂肪属于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摄入不足容易生病,故选项错误;
B、煤气中毒主要是CO与血红蛋白结合,且一旦结合便很难再分离,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的能力,造成中毒,故选项正确;
C、大部分的营养元素需要从外界摄入,所以我们每天都需要补充各种营养,但不是每天都服用保健品;故选项错误;
D、馒头需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转化成人体直接吸收的葡萄糖,所以低血糖发作时,吃馒头比喝葡萄糖水见效慢,故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
煤气中毒主要是CO与血红蛋白结合,且一旦结合便很难再分离,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的能力,造成中毒。 7.取碳酸钾、碳酸镁和碳酸锌的固体混合物7.5g,加入到100g7.3%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蒸干溶液得到8.27g固体。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50% B.44% C.35% D.12.9% 【答案】B 【解析】 【详解】
碳酸钾、碳酸镁和碳酸锌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K2CO3+2HCl=2KCl+H2O+CO2↑、MgCO3+2HCl=MgCl2+H2O+CO2↑、ZnCO3+2HCl=ZnCl2+H2O+CO2↑。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钾、碳酸镁和碳酸锌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两个氯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71,碳酸根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60,差是11,即完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1份质量。实际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8.27g-7.5g=0.77g,设原混合物中含碳酸根的质量为x,则60:11=x:0.77g,解得x=4.2g。则
所含金属元素的质量为7.5g-4.2g=3.3g。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选B。
8.竹炭是竹子经过碳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竹炭不具有的性质是 A.易溶于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
B.黑色固体
C.有吸附性
3.3g?100%=44%。 7.5gD.能够燃烧
由于竹炭是竹子经过碳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所以其颜色为黑色,主要成分是碳所以可燃烧,多孔性说明竹炭具有吸附性,由于炭不易溶于水,所以竹炭也不例外。故选A。 9.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 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D.不锈钢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 【答案】B 【解析】
A、铜具有导电性,故能用作导线,正确;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盐酸反应,错误;C、铁生锈的条件的铁与水、氧气同时接触,故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正确;D、不锈钢属铁合金,不易生锈,正确。故选B。
10.用右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够使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 )
A.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C.固体:碳酸钠;液体:稀盐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B.固体:生石灰;液体:水 D.固体:氯化钠;液体:水
刚开始时能够使气球膨胀,说明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可以是反应产生了气体,也可以是反应或物质溶
于水放热,使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但由于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说明应该是放热,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量散失了。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是吸热的,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B、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符合题意;
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球先膨胀,但是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下列图示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图①表示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后,溶液的pH变化情况 B.图②表示二氧化锰在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所起的作用 C.图③表示向盐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图④表示20℃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稀释稀盐酸时,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但是不能升高到7,更不能大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有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快,无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慢,但是最终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表示向盐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20℃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因此20℃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时,硝酸钾不能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B。
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