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网络传播与社会人群的分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5 5:48: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地,圈子带来的连锁效应会强化这种差异的存在。人们选择即时通信工具时,往往是经自己熟悉的人介绍,做出与他们同样的选择是很自然的事。反过来,为了与自己圈子的人交流,也需要与他们使用相同的工具。因此,这会不断增强某种工具在某类人群中的扩散。

随着即时通信工具的不断普及与发展,MSN 或QQ等产品本身也在某种意义上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给使用者以心理暗示,甚至成为身份认同的某个指标,这会促成并不断强化相应的“使用文化”。例如,MSN 已经被贴上“白领”的标签,后来者为了能让自己也打上“白领”的烙印,也就会选择这个工具。白领们在使用MSN 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强化它与白领阶层的吻合性。而MSN 的开发者微软公司,针对白领用户为主的市场状况,也在不断地强化自己产品的白领化特征。例如开设白领化门户,开展与白领有关的市场营销活动。

与之对应的,QQ的使用者更强调的是年轻、时尚、开放这样的文化特质;而QQ的开发者腾讯公司也针对QQ用户开发出很多衍生产品,如卡通玩具、背包等,通过这些产品来进一步塑造与刺激QQ文化。

由于即时通信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有积累人脉资源的功能,因此,人们相互认同的基础往往是兴趣、爱好、学历、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相似性。

有很多人可能同时处于几个不同的交流圈子中,如同学的圈子、同事的圈子、朋友的圈子,每一个圈子都具有自己的社会特征。在不同圈子中,他都会找到与这个圈子中人的“交集”,也就是与这个交流圈子中的人往往有一定的同质性。即时通信的交流圈子在某种意义上使社会人群出现了更明显的分化。

尽管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普及之前,很多人也有自己的交际圈,但是,即时通信交流的频繁和方便,在更大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交际圈子,从而促进各类人群的形成。即时通信交流的自由性与高度选择性,也可以打破过去由物理空间因素规定的人群,而形成由文化因素规定的各种人群。

除了即时通信产品外,在搜索引擎的使用、SNS 网站的选择等方面,由于性能、使用方式、产品营销以及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同品牌的产品可能会成为不同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性符号。在社会人群的分化中,它们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有学者在用实证方法研究了ICT (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产品对白领的影响后指出:“当ICT 产品全面进入白领的生活后,它对白领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自然也全面凸现。但如果说得更准确一点,这应该是ICT 产品与白领之间的双向互动。”[3]进一步,他们指出:“白领群体在意识到?白领共识?的存在之后,或是有感于群体压力,或是由于自己的主动靠拢,他们不断使自己的行为和追求更靠近?白领共识?;而白领和ICT 产品的双向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快了白领对时尚的追求,他们特有的消费特征也逐渐呈现,消费能力和消费选择最能体现出一个群体的内部特征,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表征,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的意义。所以,这样的双向互动是这种认同机制最重要的基础。而从认同机制自身来看,它体现为白领群体从行为和内心对?白领共识?的承认与效仿,最后内化为一种习惯,同时包含了对非白领群体行为方式的排斥。”

三、社会网络与人群的分化

互联网是构建人们的社会网络(也就是关系网络)的一种新途径。

在社会学中,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指的是社会行动者(socialactor )及其间关系的集合。

也可以说,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

通俗地说,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与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

社会网络不仅影响到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社会交往的质

量,对于网络社会人群的区隔也会起到作用。

在互联网上,无论是电子邮件、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即时通信,还是SNS、微博等传播平台及互动方式,都为人们的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手段。人们的信息获取以及认识、态度甚至行为,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网络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者在社会网络的研究中,通过“霍桑实验”、“杨基城”研究等提出,在人们生活的社会网络中,除了家庭、班级、协会等正式群体外,还有一类子群体,他们称为“派系”(Cliques,也译为“小集团”、“小团体”等),“派系”这种非正式关系可以把人们联络成为具有共同规范、价值、导向和亚文化的凝聚子群(subgrouping)。[4](P84)而“凝聚子群”的含义是:“凝聚子群是满足如下条件的一个行动者子集合,即在此集合中的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5](P153)

早期对“派系”的界定过于严格,于是一些研究者又定义了几种“凝聚子群”来扩展“派系”的概念。但无论怎样,“派系”的概念无非是强调社会网络中的某些行动者之间的共同利益、意识、规范等的作用。

关于“派系”和凝聚子群的研究是适用于所有社会网络的,对于互联网也同样适用。在论坛等传统网络社区里,对派系的判定较为容易;而在博客、SNS 、微博等新型社区里,派系的判定要更复杂,但是,应该是普遍存在的。网络中派系的形成是由于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相关因素。正是“派系”或凝聚子群的存在,使互联网中的社会网络也会以某种共同意识或文化来影响个体。

尽管网络中“派系”往往以特定的网络平台为基础,但是,“派系”的影响往往会超出某个特定的平台,因为网民大多同时处于不同的网络平台和不同的“派系”中,网民个体作为节点,连接着不同的“派系”,所以一个“派系”的影响可能会通过一个个的网民节点扩展到网络中更大范围的人群中。

可以说,“派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网络人群分化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四、网络亚文化与人群的分化

亚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如因阶级、阶层、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同,都可以在统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或地区文化即亚文化。亚文化具有本民族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如语言文字、行为模式等,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亚文化一经形成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对所属的全体成员都有约束力。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而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则是总体文化,而后者又是亚文化。研究亚文化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亚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主文化提出的。主文化指的是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的,为社会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而亚文化则只是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亚文化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别:[6]

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便是越轨行为。

网络传播除了对上述几种亚文化有助长作用外,还对某些群体性的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于网络,群体性的亚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粉丝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网络刺激下的亚文化。从社会群体的分化

搜索更多关于: 网络传播与社会人群的分化 的文档
网络传播与社会人群的分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e5mo68rf64mn0g1luem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