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泰山区2016届(五四制)上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成吉思汗(hán) .聒(guā)不舍 .
B. 灵柩(jiù) 伫(chù)立 ..C. 嗔(chēn)怪 怨怅(chàng) ..D. 桑梓(zǐ) 画缯(zèng) ..2. 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旁骛 亵渎 深邃 一抔黄土 B. 牡蛎 褴褛 要诀 吹毛求疵 C. 逞辩 轩敞 骈进 恃才放旷 D. 椰瓢 吹虚 伶俐 文彩藻饰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 苟富贵(如果) 箪食壶浆(用箪盛) 开圣听(开始营业) ...
B. 又间令吴广(暗中,私下) 欲信大义(通“伸”,伸) 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C. 吴广素爱人(向来) 宜枉驾顾之(拜访) 不以臣卑鄙(品行低下、不端正) ...D. 比至(等到) 时人莫之许也(许诺) 轻寡人与(轻视) ...4. 下列句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不免要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 .
B.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C. 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压抑不住的心胸。 ....D.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5. 对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_______________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
颧(quán)骨 .
佯(yáng)装 .
腆(diǎn)颜 .
拮(jié)据 .
窸窸窣(sū)窣 .喃喃讷(nè)讷 .
喑(yīn)哑 .
佝(gōu)偻 强.
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①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②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③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A. ④①②③ B. ③①④②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③① 6. 下列句中不是多重复句的一项是
A. 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 B. 我很高兴,因为我很早就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 C. 我喜欢绚丽多彩的秋色,因为它不但象征着成熟和繁荣,也象征着收获和喜悦,还意味着来年的又一次大丰收。
D. 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7. 下列选项中与原文默写不一致的一项是 A.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 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8.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南宋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施耐庵,明朝人。
B. 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香菱学诗》就节选自他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小说中的香菱,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
C.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小说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虚荣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 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二、(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的文字,完成9—13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①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
国的脊梁。 ....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②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③,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9. 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劳苦大众,他们是中国的主流和希望。
B. “总在”一词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了这些能担当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人们屡挫屡战的奋斗精神。
C. “状元宰相”指整个统治阶级。
D. “地底下”指的是先辈们所留下的宝贵精神和思想。 10. 下列有关“中国人”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选文中三处加横线的“中国人”含义是不相同的。 B. 第①处指的是所有的中国人。
C. 第②处作者认为,要评论全体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D. 第③处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 11. 对本文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B.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C.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D.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脊梁”。 12. 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带有讽刺意味,富有战斗性。 B. 作者按照由古至今的顺序举例论证自己立论的观点。
C. 选文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直接驳斥了论敌的论点。
D. 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并运用比喻指出我们必须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
13.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采用的批驳方式是
A. 批驳提出观点的人 B. 驳论据 C. 驳论证 D. 驳论点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孤独之旅》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③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④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⑤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⑥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⑦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⑧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⑨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⑩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14. 对小说题目“孤独之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主要写了杜小康的一场孤独的旅游生活。 B. 主要是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
C. 表明杜小康的孤独是具有孤独生活的一群人的代表。 D. 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看到人物并不孤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