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生很聪明,为什么却不爱学习》有感
稻田镇赵家小学 刘好欣
2013年4月
我们老师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很聪明却不爱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动力很强,而有的学生却不喜欢学习?第一章的内容告诉我们,偏好、负荷力、学习效能感、责任心和可塑性是决定学生学习动力的直接因素,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必须优化这些因素。
从书中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偏好对学习的动力有多么大的影响,个体的偏好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最底层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是要“投其所好”,这是我们为什么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原因——使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的、可亲近的。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学生对学校学习没有兴趣,这是天生偏好的体现,不能认为学生是故意作对,提高其学习动力需要帮助他们而不是斥责和强迫他们。
这让我想起了华应龙老师的《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即使是最优良的种子,在未经耕作的土地里也难以生长。我们应该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应像西班牙斗牛士的红布,能唤起学生挑战自我的激情,又像“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褒禅山,柳暗花明,内蕴丰厚。
在农业耕种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东西太多,所以农民总是不断地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栽培,细心地呵护。老农说:人勤地不懒;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应像农民那样满怀期望、憧憬,但又从不
希冀天上掉馅饼。新课程倡导因材施教,尊重生成性的课堂,但有预设的生成才是真正的精彩。预设需要全情的投入,需要兢兢业业的付出。
我们应像农民那样耐心地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傻事。 我们应像农民通过看天、摸土,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地退与适宜地进的时机。
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期待,是一种守望,一种耐心,一份信任,一份宽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