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本章内容在高考中考查的主要考点有以下几个:(1)常见物质的分类依据及分类方法;(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的辨析;(4)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及离子共存问题;(5)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判断与计算。本章内容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其中一些概念在应用时极易混淆,这成为高考试卷命题者热衷的“陷阱”来源。考生在备考时对有关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把握其实质,注意总结“典例”与“特例”。另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判断与计算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也是难点,特别要注意在最新的考纲中突出强调了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在复习时一定要多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且形式灵活的习题进行训练并及时总结,修补存在的漏洞。 感悟真题 1.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
+
B.取少量溶液X,向其中加入适量新制的氯水,再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室温下向苯和少量苯酚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静置后分液,可除去苯中少量苯酚
--
D.已知I3I2+I,向盛有KI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CCl4,振荡静置后CCl4层显紫色,说明KI3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的基础实验知识。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得
3+2+
不到胶体;应先滴加KSCN溶液,没有现象,排除Fe的干扰,再加氯水,若溶液变红,说明有Fe;苯酚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可溶性的苯酚钠,再通过分液把苯分离出来;D选项中说明I2的溶解度在CCl4中比在水中的大,而不是KI3。
2.将足量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所含离子还能大量共存的是( )
+---++3+2-
A.K、SiO23、Cl、NO3 B.H、NH4、Al、SO4
+---+---
C.Na、S2、OH、SO24 D.Na、C6H5O、CH3COO、HCO3 3.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FeCl3溶液与Cu的反应:Cu+Fe3===Cu2+Fe2
-+
B.NO2与水的反应:3NO2+H2O===2NO3+NO+2H
++
C.醋酸溶液与水垢中的CaCO3反应:CaCO3+2H===Ca2+H2O+CO2↑
--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2+CO2+3H2O===2Al(OH)3↓+CO23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A项电荷不守恒,错误;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B项正确;醋酸是弱电解质,不能拆为离子形式,C项错误;偏铝酸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D项错误。
++++----
4.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有NH4、Ba2、Mg2、H、OH、Cl、HCO3、SO24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0.1
+
mol/L乙溶液中c(H)>0.1 mol/L;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2+
A.甲溶液含有Ba2 B.乙溶液含有SO24 C.丙溶液含有Cl D.丁溶液含有Mg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共存、离子推断等知识。能与其他三种溶液产生沉淀的只有可能是Ba(OH)2,
--
故甲为Ba(OH)2,根据②可知乙是H2SO4,根据③可知丙的阴离子是Cl,则丁的阴离子是HCO3,但是丙和丁的阳离子不能确定。
-
5.某含铬(Cr2O2(NH4)2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7)废水用硫酸亚铁铵[FeSO4·淀经干燥后得到n mol FeO·FeyCrxO3。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nx-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 n(2-x) mol B.处理废水中Cr2O27的物质的量为 mol 2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D.在FeO·FeyCrxO3中,3x=y
[答案]A[解析]本题以污水处理为载体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根据质量守恒,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1+y) mol,A项错误;根据铬元素守恒,可知处理Cr2O7
2-
nx2
将部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FeyCrxO3中铁应为+3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x+y=2,铬从+6价降到+3价,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C项正确;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可知3x=y,D项正确。
mol,B项正确;Cr2O7具有强氧化性,
2-
第1讲 物质的分类
考纲要求
1
考点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 考纲解读 1.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3.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1.了解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定义和分类。 2.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及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分类和应用 1.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2.应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如: (1)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转化反应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___________,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还有________。 思考: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吗?举例说明。 二、分散系
1.分散系是指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__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________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__________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气、液、固),它们之间可以有________种组合方式。
(2)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_____、浊液和______。其中浊液又分为________和
2
________。 3.胶体
(1)胶体是分散系,分散质颗粒的直径介于________之间, 这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最本质特征。 (2)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________,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________而形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胶体和________。
②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其原因是:胶体粒子的________相同,相互排斥;胶体粒子的________也使得它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③电泳: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做________的现象。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 ④聚沉:使胶体凝聚形成________析出的现象。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a.________,b.__________,c.加入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 聚沉的应用,例如制作豆腐,明矾净水。
(3)Fe(OH)3胶体的制备: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________,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饱和______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1)钠盐 钾盐 硫酸盐 碳酸盐 (2)混合物 化合物 非金属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两性
点燃
氧化物2.(1)2Ca+O2===2CaO CaO+H2O===Ca(OH)2 C+O2=====CO2 CaO+CO2===CaCO3 CO2+H2O===H2CO3 H2CO3+Ca(OH)2===CaCO3↓+2H2O CO2+Ca(OH)2===CaCO3↓+H2O Ca+2H2O===Ca(OH)2+H2↑ (2)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分解反应
思考:不都是。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等。
二、1.一种(或多种) 另一种(或多种) 被分散 容纳分散质2.(1)9 (2)溶液 胶体 乳浊液 悬浊液 3.(1)1~100nm (2)光亮的通路 散射 溶液 ②溶液 浊液 电性 布朗运动 ③定向移动 工厂除尘 土壤保肥 ④沉淀 加热 加入强电解质 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搅拌
△
3++
(3)沸腾 FeCl3溶液 红褐色 Fe+3H2O=====Fe(OH)3(胶体)+3H 考点突破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 1.物质的组成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主要包含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主要包含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3.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特征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隔发生变化 物质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分子中原子重新组合 关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同时发生,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没有化学变化 三馏 ①蒸馏 ②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①显色反应 ②颜色反应 ③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①分解 ②电解 ③水解 ④裂解 十化 ①熔化 ②气化③液化 ④酸化 ①氧化 ②风化③钝化 ④催化⑤皂化 ⑥酯化
3
特别提醒: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化、NaCl溶于水、NaCl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HCl气体等均属于物理变化。 【例1】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中含有钾元素,只需经过物理变化就可以得到钾单质 B.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C.从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电解熔融NaCl可制备Cl2 D.利用潮汐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海水中钾元素是以钾离子的形式存在,转变成钾单质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故A错;蒸发海水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潮汐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 【变式训练1】下列有关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不产生新元素,产生新元素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B.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和煤的干馏都属于化学变化
C.导电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所以物质导电时不可能发生化学变化 D.某微粒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则该微粒可能是一种分子或一种离子
[答案]A[解析]有新元素生成的变化属于核变化,A项正确;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B项错误;电解质溶液导电时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C项错误;当微粒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时,该微粒应为不带电的中性微粒,不可能为离子,D项错误。
【变式训练2】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导电 ②爆炸 ③缓慢氧化 ④品红褪色 ⑤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 ⑥工业制O2 ⑦白磷转化为红磷 ⑧久置浓硝酸变黄 A.②③④⑦⑧ B.③⑤⑦⑧ C.②③⑥⑦ D.④⑤⑦⑧ [答案]B[解析]有些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如气球的爆炸。 【变式训练3】“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下列有关说法能正确反映化学观点的是( ) A.改变物质的性质不一定要通过化学变化 B.天然物质都比人造物质好
C.一种元素可有多种离子,但只有一种原子D.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答案]A[解析]“天然物质都比人造物质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很多人造物质因具有良好的性能而普遍被人们所应用,故B错;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核素,这些是不同的原子,故C错;丁达尔效应不能区分溶液与浊液,故D错。
考点二 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关系
1.根据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分类——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2.化学反应的分类
4
3.常见无机物之间的相应转化关系
4.特别提醒
(1)对物质的分类要注意,分类标准不同,物质的类别不相同,如Na2CO3是盐、钠盐、含氧酸盐、离子化合物、电解质等。
(2)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是不成盐氧化物;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 【例2】“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里有许多“吃人的野兽 ”(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者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________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______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图中12种物质进行树状分类,请把有关物质的序号填入空白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相互反应及物质的分类。
(1)根据盐酸是一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图中①②④⑤⑧⑨均能与盐酸反应而被吃掉,而图中的③⑥⑦⑩??不与盐酸反应,而使盐酸通过。
(2)盐酸与NaOH、Ca(OH)2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与Zn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能“吃掉”盐酸的盐是
2-+
Na2CO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H===CO2↑+H2O。
(3)离子化合物是指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大部分盐、强碱等;而共价化合物是指含有的化学键全部是共价键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酸等。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