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简答题:
1、简述农业投资来源渠道有哪些?
--
--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用于农业的各种信贷资本;农村集体投入积累;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支持;农户自有资金的投入;吸收各方面的直接投资。
2、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由哪些组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民间借贷。
三、思考题:
1、试析农业金融政策的主要内容。 ( 1)农村产业政策贷款:扶持第一产业的农业贷款政策;发展第二产业的农村工业贷款政策;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贷款政策。 ( 2)农村区域贷款政策:经济发达及开放地区的农业贷款政策;对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业贷款政策;对重点农业产区的贷款政策;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贷款政策。 ( 3)农村贷款利率政策:规定农村贷款利率水平;实行差别利率;实行浮动利率;执行加息、罚息利率;实行优惠利率;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
第十二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一、简答题:
1、对可持续农业已形成的三大共识和“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计划( SARD)”的三大目标是什么?
三大共识:①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取得当今发展的代价;②可持续农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目标或模式;③要求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大目标:①持续增产、消灭饥饿;②增加收入,消除贫困;③保护资源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
2、可持续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主要特征:①投入的合理性;②系统的协调性;③发展的持续性和综合性。
3、简述可持续农业发展所遵循的四大原则。
四大原则:概括地讲,就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四个方面。①整体性原则。整体是指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②协调性原则。协调讲生物进化与生态演替的总趋势。③循环性原则,循环是生态系统最本质的功能,是在有限的资源空间条件下生命发展的必由之路。④再生性原则。再生是生命与资源的增殖与更新,是新陈代谢、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
4、简述我国为实现人口、农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而实施的政策?
①保护耕地;②保护基本农田;③实行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④实行退耕还林(草);⑤实施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⑥保护森林资源;⑦保护草原。
二、思考题:
1、试论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展望。
我国农业资源中,耕地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草地资源已明显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约束,解决资源危机在于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管理保护体系、生产体系、布局体系和技术体系。
--
--
( 1)完善资源法,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管理保护体系。①完善我国农业资源法律,具体对策是: a. 尽快完善和增补农业资源法律法规,制定资源综合管理法规。 b. 更新充实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 c. 改革农业资源管理体制。②依法对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完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等。
( 2)突破资源存量约束,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生产体系。利用农业资源的方式从粗放式向“精细”式利用方向转变,使大力发展节地农业和节水农业。
( 3)摆脱资源布局约束,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布局体系。具体做法:粮食的“两中”布局、牧业的“两区”布局和林业的“东西”,布局、海洋业的“岸岛水”布局等。
粮食“两中”布局,即中产田和中部地带布局。中产田是粮食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块,投资改造边际效益高。中部地带是粮食发展的重点区域,因此,我国粮食生产应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中产田。
畜牧业“两区”布局,即农区和牧区布局,在农区应建立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发展农牧结合型畜牧业。牧区应该进行适度改造,有选择地发展人工草地。林业“东西”布局,即东部和西部地区布局。东部地区应该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西部地区应重点建设长江、黄河上游和西北防护林体系。
海洋业“岸岛水”布局,即海岸带、海岛和海水布局。海岸带是具有海陆两类经济产为荟萃、资源丰富多样等优势,是发展的重点区域;海岛区域应搞好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为其开发创造条件;海水资源的利用应进一步扩大近海养殖面积。
( 4)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重点发展以下农业技术:①良种技术;②施肥技术;③栽培技术和植保技术。在栽培技术上,要继续推广复种和间套作技术,地膜覆盖和模式化栽培技术,在植保技术上,扩大抗性品种的利用,加强良种推广的检疫,积极地开发新农药,加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示范推广。④灌溉技术。首先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其次要采用暗管排水技术。
总之要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保的重要性。
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发展政策
一、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 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 机制和制度的总称。
贫困:贫困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生存状态,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而使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文化的和社会的。其二是发展状态,贫困是制约人们摆脱贫困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等诸种因素的动态过程,是缺乏发展的手段、能力和机会。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扶贫经历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1978- 1985 年),以特定贫困区域扶
贫为主;②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阶段( 1986- 1993 年),开始将扶贫工作与开发当地资源相结合,强
调培育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③扶贫攻坚阶段( 1994- 2000 年), 1994 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在 1994- 2000 年的 7 年时间里,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 800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简述四种不同的贫困类型发生的基本原因。
--
--
①区域性贫困,成因是不利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生态环境。贫瘠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低下的教育水平和过速增长的人口数量。
--
--
②制度性贫困,是由非自然的制度性因素导致的。
③政策性贫困,是由于政策的失误使社会中某一群体或某些区域处于不利地位而导致的。 ④能力性贫困,是个人或家庭因体力或智力不足导致的低生产力和低收入水平。
三、思考题:
1、阐述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以及外部环境。
形势:①我国贫困人口群体很大,参考国际贫困标准,目前农村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其中处于温饱线以下的大约还有 3000 万。这些贫困人口没有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的难度很大。②贫困人口分布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是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牧区和革命老区。
外部环境:①宏观经济环境对扶贫开发的较有利。②农业发展新阶段为扶贫开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③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十四章 WTO与中国农业政策
一、名词解释:
“绿箱”政策: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计划。
“黄箱”政策: 是指与生产直接有关、对贸易产生扭曲作用、造成不平等竞争的支持措施。
“蓝箱”政策 :是指在实行价格补贴时,以农民控制生产面积、牲畜头数和产品产量为前提。
二、简答题:
1、简述 WTO《农业协议》包含的主要内容。
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则、国内支持规则、农产品出口补贴规则、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和特殊保障措施条款等方面。
2、简述我国加入 WTO在开放农产品市场方面的主要承诺。
对所有农产品的关税均实行上限约束;到执行末期,我国的农产品关税率将保持在 0% ~65%范围之间;对粮、油、
棉、糖等敏感商品,实施关税配额制度;关税配额管理的规定;对进口农产品的病虫害检疫和质量检验将采取符合国际规范的做法;放弃了在过渡期内使用特殊保障措施的权力。
三、思考题:
1、讨论题:入世四年多来,加入 WTO对中国农业产生的现实影响。
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①将改善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②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的对外开放;③将促进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④将使中国能够参与制定国际农产品贸易新规则。
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①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将产生较大影响;②增加了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③政府对农业特别使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专业文档 考试资料学习资料 教育试题 方案设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