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规模,每年有组织输出2000人、劳务输出总量每年稳定在10万人左右,农村新增富余劳动力输出70%以上,使劳务输出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五是长期坚持“五扶”工作机制,按照部门帮扶乡镇不达小康不脱钩的要求,结合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丰富“五扶”工作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五扶”规划,进一步明确部门“五扶”工作职责,加大扶持项目、筹集资金、指导工作、交流干部、解决困难的力度,把“五扶”作为统筹城乡、以城促乡、城乡联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战略举措。
四、以“乡风文明”为目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提高农民素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使广大适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二是加强农村科技、法律知识普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规民约,大力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逐步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面貌;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镇参与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开展“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活动评比,把“新民、为民、富民”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提高村级组织社会综合服务能力。
五、以“管理民主”为目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到城镇或县城就业落户,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家庭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水利管护机制,完善协会、服务队、联户等管护方式,逐步实行农村用水有偿服务,推进水利事业市场化。积极探
索农村道路管护办法措施,采用村道管护“一事一议”、社会捐助、户护责任、设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县财政安排村道以奖代补管护资金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长效的村社道路管护机制。鼓励多元投资建设村镇文化阵地,兴办健身、健美、康复等实体,逐步推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市场化。
六、加速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转移
以基础设施为前提,以经营城镇为理念,合理规划建设城镇,科学管理城镇,逐步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大昌、官渡为副中心,以福田、庙宇、骡坪为次中心的“一主二副三次四点”城镇体系。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作支撑,强化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对进城镇农民实行一视同仁的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与思想观念培训,促进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转变,融入城镇现代生活方式,加速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梯次转移,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5%。
第八节 立足本地资源 加速培育壮大特色工业
立足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以体制转变为动力,以控制污染和资源消耗为前提,以提升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科技含量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努力提高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5.43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12%。
未来五年,我县工业以“四矿两电一园”为发展重点:四矿即煤、石灰石、硫铁、铁四矿。围绕年产煤300万吨目标,加快推进煤炭产业安全、有序、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组合搬迁城区污染水泥企业,带动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业发展。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桃花铁矿资源开发项目进入重庆市和国家规划,力争年产150万吨精铁矿项目开工建设,逐步发挥铁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效益;两电即水电和火电。着力水电开发,加快火电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两电并举的电力发展格局。一园即特色产业
园。认真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大力争取特色产业园区的申报,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约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游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资源转换型企业。
一、盘强做大能源工业
——煤炭产业。统一规划,严格标准,加速技术改造,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加强煤炭资源、非煤矿区资源、煤层气及其伴生资源勘查工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基础。按照抓大禁小的方针,集中力量开发煤层较厚、资源储量较大的矿区,禁止在煤层极薄、储量小的矿区进行开采,积极有效保护煤炭资源。根据总体规划,实行招、拍、挂,有偿转让煤炭资源的采矿权。鼓励有实力的煤炭企业,通过兼并、参股等方式积极参与我县煤炭资源整合开发。加快煤电一体化建设,加强煤矸石综合利用,加强选煤、洗煤技术运用,提高煤炭运输贮存能力,开展甲醇生产线、煤气层综合利用等煤化工项目的研究论证,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项目,努力延长煤炭产业链。新建2个21万吨煤矿,改扩建5—10个年产6—9万吨煤矿、新建2个50万吨煤炭货物专用码头、2个50万吨/年洗选煤厂、3个100万吨级煤炭码头等项目,努力把巫山建设为重庆动力煤基地县。力争2010年产煤炭300万吨,年均增长14.3%。
——电力产业。充分利用较为丰富的水力、煤炭资源,争取国家和重庆市重大项目支持,加大水电、火电开发力度,初步形成水、火两电并举的电力发展格局。完成千丈岩水库、后溪河流域、猴子坪、观音岩电站建设,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万KW,建设2×50MW长江漂浮物与煤矸石混烧发电厂。继续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宁河补水方案、100万KW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2010年装机总量达到40万KW,发电量达到23亿度。
——新能源开发。强化技术引进与创新,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运用。加强风力发电前期工作,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力争“十一五”开工建设风力发电场;在大昌片区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试点开发地热利用;积极开展巫山天然气对外合作勘查区中天然气的勘探工作;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工程,在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推广节柴灶、型煤等节能项目及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2010年力争全县30%的村基本使用节能设施或清洁能源。
二、整合发展建材工业
整合水泥生产企业。组合搬迁城区水泥企业,建设年产30万吨新型立窑水泥生产线。加快墙体材料行业结构调整,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重点发展非粘土类空心制品、各种轻质板和多合板材。建立重钙加工厂,合理有序开发白云岩。
三、培育旅游产品加工业
按照“四个一批” 要求和“四定”办法,重点开发以巴楚文化、巫文化为内涵的旅游宣传品、旅游工艺品、文物仿制品、民俗纪念品等文化产品系列;鼓励开发手编、针织、刺绣、木雕、石雕等工艺品,着力开发青铜器、陶器等文物仿制工艺品;积极开发一批风光碟片、精美画册等旅游宣传品。
四、扶持特色资源加工业
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果品、油料、畜牧、茶叶、薯类、魔芋加工为主,逐步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抓好蔬菜的深加工和保鲜处理,利用现代工艺技术,重点开发庙党参酒、有机精米加工、大溪粉条加工、红薯初加工、肉食品加工、 安登逸系列产品等特色项目;重点扶持中药材加工业。以优质庙党、天麻、山乌龟、黄姜、黄莲等药材为主,开发中药饮片、针剂,新建中药材粗加工,完成全申药业GMP达标技改项目;有序发展林副产品加工业。开发以鲜笋加工为主的食品系列产品和大叶麻竹深加工项目,发展以木质层板、家具、小径材加工、林产化工为主的木材加工业,发展红豆杉种植基地10000亩,配套建设紫杉醇提炼加工生产线,建设清蒿基地2.5万亩,油橄榄生产基地8万亩,配套建设育苗基地、年产8万吨罐头加工厂和专用码头。
第九节 以旅游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大力提升旅游产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