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领域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②无意识(潜意识):
⑴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作用,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毫无理性,个人无法意识到却影响人的行为。
⑵冰山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大脑比作海上冰山,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随海水波动时而露出海面时而没入海下,无意识则像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⑶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醒理性的却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盲目的却又是有力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因此,无意识是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
⑷评价: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的原创、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也成为了区分是否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标志。无意识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无意识理论为文学艺术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表现领域,拓展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空间,把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但是,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把它当作决定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动力,从而贬低了意识和理性的作用,这对文艺创作和批评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③三重人格结构:
⑴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对早期的无意识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重人格结构。 ⑵本我:是原始本能的储存处,主要由性本能等原始冲动所组成,它是各种本能的动力之源,能量和活力最大,完全是无意识非理性的。本我实行快乐原则,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快乐原则是生命的第一原则,也是生命唯一的价值准则。
⑶自我:是协调本能要求与现实社会要求之间不平衡的机能,相当于意识,它实行的是现实原则,即调节、压制本能活动,使之不违背眼前现实社会的要求,以免产生痛苦和不愉快。自我只是暂缓执行快乐原则,并不废弃快乐原则,最终仍是指向快乐。
⑷超我:是内部道德机构,是通过父母的奖惩权威自幼树立的良心、道德律令和自我理想,这些都是经过父母阐释强加给自我作为仿效榜样的道德原则。超我阻止本我实行快乐原则也阻止自我实行现实原则,将本能的能量全部转移到对至善至美事物的追求上。
⑸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是非理性的,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自我与超我是本我的变形,自我包含非理性因素但大部份也是非理性的,超我比自我更象本我也是非理性的。但弗洛
伊德的理想是理性主义的,希望通过理性主义来统治世界,把无意识控制于意识和理性之下。
④力比多与原欲升华说:
⑴所谓力比多是指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性力本能,驱使人去追求快乐,尤其是性快乐。 ⑵力比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
⑶评价:弗洛伊德将性本能视为人一切行为的动机,把人无意识的生物性本能提到首位,把人格与形成人格的社会条件完全割裂开来,实际上是把社会的人降低为动物的人,甚至把人类的文明创造、阶级矛盾、战争都归结为人的本能的原因,并指出前者源于生本能,后者源于死本能。因此,以性本能为支柱和基石的弗洛伊德主义被称为泛性论。
⑷原欲升华说:弗洛伊德将性欲看做文艺创作的原因,认为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是受其本能欲望驱使。所谓升华是指把原本的性目的转变为一种与性目的有心理关系的非性目的的能力。艺术家与常人一样在现实中欲望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满足,需要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非性目的的途径将性欲转移,而艺术创作可以为感情宣泄提供一条非性目的的途径,于是在艺术创作中就可以使原欲得到释放,艺术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就可以通过创作或欣赏艺术作品得到变相的满足。
评价:原欲升华说无限扩大了性本能在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的作用,把人的各种复杂思想、感情和愿望都与性欲联系在一起,不考虑人的社会性及作家或作品的社会因素,企图用性欲的抑制和满足来解释文学艺术,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文艺本质。
⑤俄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
⑴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生殖器阶段,儿童产生了恋母(恋父)情欲综合感,驱使儿童去爱异性(父或母)而讨厌同性(母或父)。
⑵弗洛伊德认为这两种情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将之应用于文学艺术的研究,分析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作品。
⑶评价:俄狄浦斯情结说在西方文艺创作和批评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对解释某些文学作品的主题有启发意义,但将之视为文艺批评的万能钥匙而遍寻俄狄浦斯情结则显得牵强附会,将之视为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就显得更为荒唐可笑。
⑥梦的理论:
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被压制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梦有四种作用方式: ⑴所谓压缩是指多种潜在思想被压缩成一种形象。
⑵所谓移置是指把梦的潜在思想的重点或中心移置开来,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 ⑶所谓表现手段是将梦的思想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⑷所谓二次加工就是把梦中乱七八糟的材料加工成近于连贯的情节。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与梦有许多共同特点:
⑴梦表现人的被压抑的欲望,而文艺也是被压抑本能冲动的升华,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
⑵梦显现的内容与潜在思想之间的关系犹如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伪装或象征手段来表现其意义的。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代物,是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
⑶释梦的方法与文学批评类似,都是为了发现并揭示其中的潜在意义。 ⑦文学艺术与白日梦:
⑴成人幻想的白日梦就是儿童时代的游戏,目的都是满足自己的愿望来获取快乐。 ⑵作家就是梦幻者,作品就是白日梦。弗洛伊德将作家分为两类,一是收集历史素材写古代史诗类文学作品的古代作家,一是自己创造材料的创造型作家。后者更富于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许多英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白日梦的主角。
⑶这一观点对激发鼓励艺术家充分发挥创造作用和主体能动性具有积极启发意义,但与弗洛伊德的其他理论一样不具有科学根据。
⑧艺术家与精神病: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就如同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又不同于精神病人,因为他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路,尽观在创作过程中如痴如狂,但始终有理性控制自身,可以再度回归现实把握现实,这是艺术家与精神病人的区别。最终得出结论,一切艺术都是精神病性质的。这与柏拉图的迷狂说有一定相似之处。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
1,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
柏拉图主张文艺摹仿说。作为摹仿,它必须由三个侧面才能形成其完整的意义结构,即:作为摹仿对象的摹型;作为集中体现摹仿过程的摹仿者;作为摹仿结果的摹仿品。柏拉图正是从这三个侧面阐释了文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文艺是摹仿的摹仿。柏拉图承认艺术把世界当作蓝本,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柏拉图并不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是理念摹仿物。在柏拉图看来,文学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二)摹仿者不能判断美丑优劣。柏拉图认为有关事物的技术有三种: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摹仿者的技术。而其中器物的使用者具有关于器物的知识和经验,是最有发言权的,作为摹仿者的艺术家所做的事都是不真实的。
(三)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
综上所述,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看成是一种摹仿的关系,而他的所谓的摹仿说,又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低劣的。另外,柏拉图对文艺摹仿世界的过程的看法过于偏激,把文艺再现世界看成是无知识、无主张地、随意地用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过程。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如果我们从柏拉图的“摹仿说”本身来看,这种观点大体上是消极的。
2,柏拉图是怎样理解文艺的功能的? (一)重视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
(二)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其具体的罪状主要有两条:首先是亵渎了神和英雄。其次,是迎合人的情欲,危害城邦。
(三)提出了严厉的文艺对策:驱逐诗人和文艺法治化。
3,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
(一)由于柏拉图认为诗歌和悲剧等艺术是摹仿品,是“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这样诗和悲剧就是不真实的,不包含真知识,是不具有真理价值的东西,因而柏拉图的结论是“摹仿术乃是低贱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我们一定不能太认真地把诗歌当成一种有真理作依据的正经事物看待。”根据这样的看法,柏拉图断定文艺作为一种摹仿品是低劣的。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
(二)柏拉图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其具体的罪状主要有两条:首先是亵渎了神和英雄。其次,是迎合人的情欲,危害城邦。
(三)柏拉图用一种反讽的手法来告诉人们,由诗歌和戏剧的娱乐性带来的“诱惑力”是背弃真理的罪过。
(四)柏拉图要驱逐诗人、清洗文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艺对他的理想国不利。
4,柏拉图所说的诗人的灵感是怎样形成的? 在柏拉图看来,灵感来自两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神灵凭附。柏拉图认为,诗人的创作灵感是诗神赐予的,诗人的创作由诗神暗中操纵着。这就是说,好的艺术家的创作是凭借神给予的灵感、凭借神的力量来进行的,而不是诗人在现实中积累起来的技艺。 第二条途径是灵魂回忆。
通过这样两条途径,诗人们产生了灵感、表现出迷狂,而这种灵感和迷狂的背后都包含着对世界本体的向往。灵感的灵魂和根本依据来自于世界本题,灵感的真正源泉是世界本体。本体世界的绝对存在就是柏拉图心目中艺术灵感的终极依据。 5,如何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
柏拉图的灵感说,主要包含着四个部分,即源泉——美本身及其体现者的神;途径——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表现——迷狂;结果——诗神的作品。
6,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理解文艺的本质的?
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了西方古典时代最有价值的关于文艺本质方面的思想。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总体上,文艺的本质是一种摹仿。 其次,文艺的摹仿是创造性的。
最后,文艺的模仿是真实的。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且认为文艺本身就揭示和体现着“可然律或必然律“的”普遍性“,体现着高度的真实性。
7,亚里士多德是如何阐释文艺摹仿的创造性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的摹仿是创造性的。他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性知识,包括形而上学(哲学)、数学和物理学等;第二类是实践性知识,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理财学等;第三类是创造性知识,包括诗学和修辞学等。他所理解的文艺的最主要的属性就是创造性。亚里士多德把文艺看承是一种摹仿的形式,但在古希腊,关于文艺的摹仿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模仿的文艺是艺术家对对象的单一和简单的复制,柏拉图的摹仿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另一种则认为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模仿不是消极、被动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在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就是这种说法的代表。他推崇文艺再现“应当有的事”。他承认艺术摹仿的三种对象:过去和现在有的事,传说和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