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情节。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词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⑶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的标题作用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作者情发点;具象征意义;语带双关;全文文眼(提示文章);吸引读者兴趣。
⑷本题考查分析欲扬先抑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决定视野高度
方文山 一
对我来说,阅读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当你喜欢某件事物,就会产生自发性吸收的强烈动机。我从小就对文字很有“感觉”。虽然家裡从没有刻意引导,我念的学校读书风气也不是很盛,但我就是自然而然的爱上了阅读。
家境并不宽裕,从小到大我从来不知“零用钱”为何物,家里当然也不会有什么“藏书”。小时候,一度还以为“零用钱”是电视连续剧的编剧凭空捏造出来的东西!
如果我想要有“零用钱”,得自己想办法才行。我的打工经验很丰富,捡废铁丝或饮料铝罐卖钱、在电子工厂与建筑工地做小工、送过报纸、做过广告派报生、当过高尔夫球场的杆弟。中学以后,打工的钱还会上缴一半贴补家用,能买书的资源自然也不会太多。 就读中学时期,经常到旧书店站着“白看”。看的多半是一些唐诗宋词或新诗诗集,比较少看小说。诗词集即使只有寥寥数行字,也是自成结构的完整作品,可以快快看完几首,再放在心裡慢慢琢磨。
二
那一段时间,我接触了不少洛夫、夏宇、席慕蓉等人的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席慕蓉,我对她的创作一见锺情,她的作品影响我很深。我后来写了一首《七里香》,就是为了对她致敬(《七里香》是诗人席慕蓉的代表诗集之一)。
席慕蓉的语言美丽流畅,转喻浅显易懂,她的诗中没有声嘶力竭的大悲大苦,没有太深刻、太沉重的国仇家恨,只有婉约嬝娜①的凄美爱情。诗裡的生生世世、思念、寂寞与等待,其实跟流行歌曲想表达的意念很类似,对一个十几岁的惨绿少年②来说,是很容易入门的东西。
有人觉得我的歌词创作极富中国风与画面感,而且重视押韵容易琅琅上口,我想这是受到古典诗词的影响。唐诗宋词有一种优雅的韵緻,而比起格律工整的唐诗,我又更喜欢宋
词。宋词字句结构比较有变化,而且本来就是搭配旋律传唱的。《浪淘沙》、《虞美人》等都是词牌名。说穿了,其实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只是宋词服务的对象是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而当今流行歌曲服务的对象则是普罗大众。宋词词人中,我又特别喜爱婉约派的李煜、李清照等,他们都擅于以景喻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文字多有画面感啊。
三
当年阅读这些作品的初衷,只是单纯被它们的“美”深深吸引,其实并没有想到这点点滴滴的累积、浸润、酝酿,日后竟会成为我工作中的养分。
大家看我写的情歌歌词,或许以为我只读那些抒情缠绵、只着墨于儿女私情的软性作品。但事实上,我在阅读上是“杂食性动物”,新诗、散文、小说、时事评论、现象观察、科普书、历史书、旅游书、美学书、文物考,我都有涉猎。现在为了写歌词,也会刻意去找一些特定领域的书籍来参考,比如说,创作“青花瓷”前,我采集了许多关于瓷器的资料;创作“刀马旦”时,则认真研究过京剧。
我的阅读种类一向相当驳杂,每一种类型都能带给我乐趣与收获。阅读就像饮食,如果“偏食”,只“摄取”某种文类,吃“软”(感性作品)不吃“硬”(理性作品)的话,大脑就很容易“营养不良”。不仅思考角度就会被限制,也较难培养客观、独立的观点。
四
形容人著述甚多的成语叫做“著作等身”,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恐怕不大有机会,但是,“阅读等身”绝对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你的阅读有多少,你的(视野)高度就有多高。没有几件事能比“阅读”更划算、投资报酬率更高了。作者将他数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的心血浓缩、凝结,写成一本书,读者只要花极短的时间就能经历,纵使不能通盘领略,但多少能留下些许痕迹,还有什么买卖比这件事更上算③?
【注释】①袅娜;柔美的样子。②惨绿少年,本指穿暗绿衣衫的少年,在此指彷徨忧愁的少年。③上算:划算,不吃亏。
(1)根据本文,以下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的阅读初衷是为了能够从事歌词创作。 B.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阅读等身”。
C. 作者认为阅读需要引导与学习。 D. 作者到旧书店站着“白看”,是拾人牙慧的行为。
(2)根据作者所述,下列会是作者在“惨绿少年”时较喜欢阅读的书籍是( ) A. 肖坤松等著《新闻地理:完全看懂时事的20常地理课》 B. 岑水康、张佩珊《幸福买屋笔记》
C. 李淳阳《李淳阳昆虫记》 D. 张曼娟《时光词场》 (3)作者认为阅读不宜偏废,否则会造成什么影响?联系本文说说你的理解。 (4)作者认为“没有几件事能比‘阅读’更划算、投资报酬率更高的了。”你认同吗?请写出你的看法。 【答案】 (1)B (2)D
(3)①阅读“偏食”,大脑就很容易“营养不良”,不仅思考角度会被限制,也较难培养客
观、独立的观点。②视野狭隘,缺少精神的滋养。③导致乐趣、收获的匮乏。
(4)认同。阅读的代价很低,回报却很高。①书本价格低廉,电子书的流行更使阅读变成“零门槛”,人人都可以阅读。通过实体的书本可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提高,增长见识,提升涵养。②作者将自己的经历,数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的心血浓缩、凝结成一本书,读者只需花极短的时间重历作者的人生,留下些许痕迹,得到人生的启迪。
【解析】【分析】(1)A第一部分的第1段原句是“我就是自然而然的爱上了阅读”,并不是“为了能够从事歌词创作”。C作者认为“阅读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当你喜欢某件事物,就会产生自发性吸收的强烈动机”,所以并不是“阅读需要引导与学习”。D问题出现在第一部分的第4段“就读中学时期,经常到旧书店站着‘白看’,看的多半是一些唐诗宋词或新诗诗集,比较少看小说。诗词集即使只有寥寥数行字,也是自成结构的完整作品,可以快快看完几首,再放在心裡慢慢琢磨”,可见“到旧书店站着‘白看’”,是有意义的,并不是“拾人牙慧的行为”。
(2)D“张曼娟《时光词场》”应该是作者在“惨绿少年”时较喜欢阅读的书籍。《时光词场》精选各朝代精华词作18篇,包括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作品。从原文“看的多半是一些唐诗宋词或新诗诗集”“诗词集即使只有寥寥数行字,也是自成结构的完整作品,可以快快看完几首,再放在心裡慢慢琢磨”“那一段时间,我接触了不少洛夫、夏宇、席慕蓉等人的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席慕蓉,我对她的创作一见锺情,她的作品影响我很深”等句来分析,作者少年时代就很喜欢诗词。而其它几项的体裁都不是诗词。 (3)可分析文章第三部分第3段中“阅读就像饮食,如果‘偏食’,只‘摄取’某种文类,吃‘软’(感性作品)不吃‘硬’(理性作品)的话,大脑就很容易‘营养不良’。不仅思考角度就会被限制,也较难培养客观、独立的观点”,第四部分“你的阅读有多少,你的(视野)高度就有多高”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4)首先要表明观点,即认同“没有几件事能比‘阅读’更划算、投资报酬率更高的了”这句话的说法。然后从阅读的代价很低但回报很高的角度分析原因。当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如可从书本价格低廉(特别是电子书的流行),精神心灵的滋补,获得人生启迪等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⑴B;⑵D;
⑶①阅读“偏食”,大脑就很容易“营养不良”,不仅思考角度会被限制,也较难培养客观、独立的观点。②视野狭隘,缺少精神的滋养。③导致乐趣、收获的匮乏;
⑷认同。阅读的代价很低,回报却很高。①书本价格低廉,电子书的流行更使阅读变成“零门槛”,人人都可以阅读。通过实体的书本可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提高,增长见识,提升涵养。②作者将自己的经历,数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的心血浓缩、凝结成一本书,读者只需花极短的时间重历作者的人生,留下些许痕迹,得到人生的启迪。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结合题干对照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对照文章对应区即可做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找到关键句,加以取舍概括作答。
⑷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这是常考的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再从分析这些信息入手,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见解。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孤独的树 席慕蓉
①在我二十岁那年的夏天,我看见过一棵美丽的树。
②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诺拉玩得实在痛快。她是从爱尔兰来的金发女孩,我们一起在福莱堡大学的暑期法文班上课,到周末假日,两个人就去租辆脚踏车漫山造野地乱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过了。最喜欢的是把车子骑上城顶之后,再顺着陡峭弯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两旁的树木直逼我们而来,迎面的风带者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③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 ④那一棵树就是在那种时刻里出现的。
⑤刚转过一个急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对面的斜放上,种了一大片的林木。
⑥大概是一种有计划的裁种,整片斜坡上种满了一样的树,也许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根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
⑦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它一定(存在/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⑧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象反而更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⑨诺拉说:“很晚了,我们回去吧。”
⑩“可是,天还亮着呢”我一面说,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仔细看一看那棵不一样的树。
?但是,诺拉坚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随和的游伴,但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她的口气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
?也许诺拉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了。)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 ?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
拓展链接: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蒙古族,全名穆
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学爱真情。
(1)第④段中,加下划线的“那一棵树”是怎样的一棵树?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其特点。
(2)根据上下文语意,你觉得括号里哪一个词语更合适,说说你选这个词语的理由。 它一定(存在/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我选择________,理由:________
(3)席慕蓉曾说,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作者在见到那棵树的当时和离开那棵树时的心理状态分别是怎么样的?而多年后她的心态又是如何的呢? (4)万物有灵,善思之人往往能从这些有灵之物身上得到启示。在这个树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呢?
【答案】 (1)高大、挺拔、勃勃生机、与众不同、孤单落寞
(2)“坚持”;“坚持”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树以人的情感,强调了大树虽孤独,却依然持续展示着自己的美,体现出作者对树的赞美喜爱之情。
(3)“见到那棵树时”是惊喜的、激动的;“离开那棵树后”是孤单落寞的,多年以后她内心对生活又有了新的看法,内心归于平静。
(4)启示1:距离产生美,既然我们发现了美,就不必去寻找美的另一面,以免让自己失望,就让美的东西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样才更能获得喜悦与快乐。
启示2:生活中纵然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并不是十全十美,正如大树,享受了美伴随而来的就是孤独,我们要调整心态,去接受这种不完美。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找到描写“那一棵树”的形象的句子简要概括即可。“每一根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写它高大、挺拔,“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写出它的与众不同,“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写出它的勃勃生机,“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写出它的孤独寂寞。 (2)“存在”是指客观存在,不能体现树的精神,也就不能表现文章的主旨。而“坚持”本是人的情感,用来写树,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是赋予了树以人的情感,结合下文“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可见强调了大树虽孤独,却依然持续展示着自己的美,体现出文章的主旨,即作者对树的赞美喜爱之情。
(3)根据题意,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第一眼的激赏”写出作者刚见到树时的惊喜、激动的心情;“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写作者离开树时感到的孤独落寞;“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写多年以后,作者由树而产生了对人生的思考,理性地看待生活,内心归于平静。
(4)本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如“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