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老师往往是喜欢数学课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 二、 激发兴趣,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小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盲从性、依赖性,学习的主体意识差,年级越低表现得越突出。因此,帮助小学生克服学习上的依赖性,增强其自觉性、目的性、强化主题意识,对于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是要对学生进行“我是学习主人”的教育,改变认为教师是课堂主人和一切服从教师的错误倾向,使学生了解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的,这样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起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学只注重灌输,而忽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和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环境的条件,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把学生推上学习主人的位置,营造一个情趣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以及创新意识,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 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索中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精心研究教法和学法,重点
是研究学法。学生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学习和创新的欲望,只要我们教师给他们充分的机会,适当的引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感知,在操作中创新。
由于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讨论中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交往能力。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时,汇报的学生又要把全组的意见加以综合,加以条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都会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探索中,学生智慧的火花,各种能力也不断地形成和发展。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探索中创新。
创新性的人才应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我们在课堂教学既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
合作与交流,同时也重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受旧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唯恐学生学不会、说不好,所以,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缺少质疑问题的机会。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创新的精神,有创新的才能。学生会说的一定要让学生去说;学生说不好的,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说;要多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创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