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反思
作者:马洪玲 董秀芝
来源:《黑河教育》2008年第04期
回顾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语文教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呈现出新气象:大部分教师能从以往过于注重琐碎分析而忽略学生主动参与的误区中走出来,大力推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抓住语文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点进行个性化学习。然而,对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出现的问题也是复杂多变的,笔者对此有如下反思。
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积极参与
这个问题是“自主、合作、探究”提出时我最大的困惑。以前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现在不仅要让位给学生,让他们说,而且还要让他们当“主角”。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邹忌碰到了什么样的家庭琐事?当时的课堂情景是这样的:学生们在一起不是互相讨论,也没有诵读文章,而是茫然地在自己的书上勾画之后,呆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的最终答案。他们已经习惯了吃“现成的”。通过不断地交流、学习,我发现,原来我们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字面上,没有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于是我从这六个字入手,启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大胆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取长补短。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终于进入了角色。但对如何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又将处于何种地位这些问题,我仍不知所措。我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理论,观摩优秀教师的影像,最终发现这是在磨练我们教师掌控教学的能力,也就是当学生面对你提出的问题探讨不休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及时引出下一个问题,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学习的真谛,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这时我才领悟到,原来教师是放风筝的人,在空中自由飞翔的风筝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的风采要靠我们给予指引。
二、如何解决个体之间的差异给课堂带来的不和谐
个性化的学习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有的学生反应能力慢,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陈奂生上城》这篇文章时,曾提出一个看似很幼稚的问题:为何陈奂生进城住进了高级招待所却感冒了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城市里长大的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