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可燃物 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石油是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温度到石油的着火点以下;故答案选择D。
2.小林査阅资料获得有关物质燃烧的新信息:①2Na+Cl2
点燃 2NaCl
②2Mg+CO2
点燃 2MgO+C,由此形成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 C.反应①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①可用于工业生产大量食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钠能够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镁失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说明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①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生成物,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钠在氯气中燃烧能够生成氯化钠,但是不能用于生产食盐,这是因为钠有强烈的腐蚀性,氯气有毒,并且生产成本很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油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已知,甲和乙是家庭常用的两种调料,它们的气味完全不同。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判断,下列有关两种调料的说法,肯定正确的是 A.构成的原子完全不同 C.组成元素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不同物质的原子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决定其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分子构成一定不同,故正确; C、不同物质的元素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
D、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相同,如食盐和蔗糖均能溶于水,故错误; 故选B。
B.构成的分子一定不同 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5.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在灭火过程中,突发“爆炸性燃烧”, 造成多名消防官兵栖牲;对于引发“爆炸性燃烧”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 B.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
C.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
D.地面植被和林下可燃物因长期堆积后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相当于清除可燃物,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错误;
B、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
C、可燃物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剧烈燃烧,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故选A。 【点睛】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或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6.如果知道一些家庭防火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电线,修理失灵电器 B.电器着火应用水扑灭
C.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如不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电线,修理失灵电器,电能转化成热能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引起火灾,故正确;
B、电器着火时,为了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水扑灭,故不正确;
C、油锅中的油着火时,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D、室内起火时不能打开门窗,否则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反而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故正确。 故选B。
7.2019年3月28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2019年3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截至27日10时,事故点下风向1公里出现苯超标现象,2公里和3.5公里处各项污染物浓度均低于标准限值。下列有关苯(C6H6)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每个苯分子里含有3个氢分子和3个氧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苯的化学式为C6H6,属于有机物。 【详解】
A、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A不正确;
B、苯的化学式为C6H6,则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故B正确; C、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故C不正确; D. 每个苯分子里含有6个氢原子和6个碳原子,故D不正确。故选B。
8.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 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 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9.在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乙醇(C2H5OH)制成的车用乙醇汽油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它将逐步取代现有的92号汽油。下列关于乙醇汽油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和汽油混合后将继续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B.乙醇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C.乙醇汽油的使用将彻底避免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 D.乙醇属于氧化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乙醇和汽油混合后形成混合物,各成分保持自身的化学性质,故正确; B、乙醇是有机物,故是由乙醇分子构成,故错误;
C、乙醇汽油的使用只能减少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故错误; D、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不是氧化物,故错误。故选A。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 B.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可发生燃烧 C.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绝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工业上将煤块粉碎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减少煤的浪费,正确;
B、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不一定就能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错误; C、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移除可燃物,错误。 故选A。 【点睛】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1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 【详解】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原因是隔绝氧气; 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
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选B。
1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B.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加了可燃物
C.在氧气中用小木条引燃铁丝是为了升高铁丝的着火点 D.水下保存白磷是为了隔绝氧气防止其自燃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用嘴吹灭蜡烛,是由于空气的流动降低了温度,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隔绝了空气,错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