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
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 B.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
程度副词:
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 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
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 范围副词: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 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 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 时间副词: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
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 情态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 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 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
C.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
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 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D.表结构的虚词。 结构助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
E.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4)文言虚词举例 ①、之
(1)结构助词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语气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
其
作副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 3以 ○
作介词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凭借 作连词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 ○而 4
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 5乃 ○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 ○于 6
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给 7为 ○
作介词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 焉
作助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 ⑨所
所与“以”结合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 作介词结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⑩乎
作语气助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 作介词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
2、基本句式归纳
(1)文言句式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基本的文言句式,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确切意思。古汉语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古汉语各种句式的结构都有一定规律,因此,掌握特殊句式的方法,一是看这种句式的标志,二是与现代汉语一般句式作比较,三是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判定。 (2)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①“??者??也”
陈涉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②“??也”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③“??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④??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⑤“??是??”
不知木兰是女郎。——不知道木兰是女子。
⑥“??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立为王的是大公子扶苏。
以上六种句式都是判断句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语言标志,根据这些语言标志可以进行句式的判断。
二、倒装句式
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 谓语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在此句中“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谓语,目的是为了强调位于。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何以战?”——凭什么作战?(以何战)
此句中宾语“何”提前到介词“以”的前面,“何以”即“以何”,相当于“凭什么条件??”。还有“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和“何陋之有”(有何陋)等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遥远的江湖之地就担忧他的国君。(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此句中的“远”原本作定语应在中心词“江湖”之前,但现在放在“江湖”之后,充当后置定语。还有“马之千里者”应为“千里马”。 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在长勺作战。(于长勺战)
此句中的“于长勺”是介宾短语,原本在动词“战”的前面做状语,现在放在动词“站”后充当补语。再如“祭以尉首”的正当语序是“以尉首祭。”(用军官的头祭奠) 省略句式
此种句式是为了表达的简洁,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省略句子的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