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走进电的世界 第一节 电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用调查家用电器、查阅书刊、上网和请教别人等方式获得有关电的资料,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参与讨论,发现并提出有关电的问题。初步学会触电后的急救技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乐于与大家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成果,关注周围的用电安全。 3、科学知识:知道安全用电、雷电等电的基础知识,了解触电后的急救方法。
教学用具:手摇发电机一台,盐水实验材料一套(烧杯一只、盐一袋、干电池三节、导线三根、小灯座一只、药匙一只),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课前一周发下调查表(见附表一),让学生回家做调查研究。课前一天,把调查表收集起来,了解学生的调查研究情况,以加强教学的目的性。 一、汇报家中电器情况
1、谈话:电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电。比如教室中日光灯要用电,待会儿要用实物投影仪帮助大家上课。上个星期五老师让大家回家去调查了家中的电器情况,下面请三个小朋友上台,利用实物投影仪向大家汇报家中的电器情况。我建议大家用这样的方式说话“我家有几个什么电器,用的是什么电”。
三个学生上台汇报。教师利用学生汇报中的矛盾,解释交流电、直流电:交流电是指发电厂中发出来的电。直流电一般是指干电池中的电。
2、谈话:看起来我们小朋友家中的电器的确很多,生活很富裕。电脑、电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电器是家庭生活现代化的几个重要标志。让我们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家中的电器,举手表示家中有这种电器的。(全班共40人) 名称电脑电话机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 数量304039404038
在实物投影仪上放上表格,教师逐件统计电器的数量。统计后稍加分析。
3、谈话:我们的家中有那么多的电器,要是没电了,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呢?请三至六名学生表述。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知识
1、谈话:电对我们的生活有那么大的影响,我想大家对于电的知识一定知道得很多吧。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怎么交流呢?大家来说一说。 2、学生交流电的知识。 学生可能会从用电安全、雷电和其它有关电的知识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也可参与学生的交流。比如讲讲高压电的危险性,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电压高低差异等等。 三、交流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随机地处理。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以下问题均来自学生的问题)
l 电是怎么来的? l 发电厂是怎么发电的? l 雷电是怎样产生的?
l 雷电的能量能利用吗? l 人触电后如何进行急救? l 电为什么不能遇到水? l 如何防止触电? l 电是怎么到我家的? 2、可以随机做的活动: l 电是怎么来的?
教师出示手摇发电机,学生观察发电机的组成,并相互交流。然后演示手摇发电机发电实验。接着问发电厂里的电是用什么力量发出来的。最后问学生电可以无中生有吗。 l 电为什么不能遇到水?
实验一:清水可以导电吗?实验二:盐水可以导电吗?最后讲述水导电和人导电的原因。 l 人触电后如何进行急救?
先讲述急救的方法,然后示范,最后学生练习。 四、总结。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第二篇 家庭用电
第一节 认识电路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教具
磁性黑板,投影仪及画有电路元件符号的投影胶片,电池阻,小灯泡,开关,导线,投影胶片数张(上面可事先印好电路元件,为画电路连接图备用)。 (三)教学过程
(l)用磁性黑板上如图1的电路,复习上一节电路的知识。 (2)利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复习电路元件的符号。 (3)请同学画图1的电路图。
(4)找出图2中几个电路图不合要求的地方。
小结:在图2所示的三个电路中,图甲不应将灯泡画在拐角上;图乙开关应为小圆圈,不是黑点;图丙电路的导线没有接在电路元件上,形成了断路。 2.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图1的电路里,我们只用了一个用电器,可是在一个实际电路里,用电器往往不只一个,有时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那么怎样将它们连入电路呢?
(2)用一个电池阻,两个灯泡,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要求合上开关时,两灯都亮,开关断开时,两灯都熄灭,想想看,有几种连接方法,画出电路图(可画在玻璃板上,以便于在投影仪上进行分析和订正)。 (3)下面是几位同学所画的电路图
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怎样将Ll、L2。连接起来的呢?
分析:图甲是先接L1;再接L2,如果这个电路里有三盏灯,灯L3。应怎样连入电路?(接在L2的后面)那么这几个用电器在连接上有什么特点?是将它们逐个顺次地连接起来,就像串糖葫芦一样。
图乙的连接方法与图甲有什么不同?开关S的位置不同。那么这两个灯还是逐个顺次连接吗?是。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有无影响?我们一会再来讨论。 再来看看图丙的连接方法与图甲、图乙是否相同?图丙是把两个灯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把这两点分别叫做A和B(图4)。当合上开关S后,电路中的电流从A点分开,到B点汇合。想想看,若有三盏灯,灯L3。应接在哪?(AB两点间)
3.进行新课 (1)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 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 〈练习1〉如图5(事先复印在投影胶片)。
请同学们用笔迹代替导线,将L1;和L2。组成串联电路,画出它们的连接图,并画出它的电路图。
(2)讨论串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请一位同学在磁性黑板上把图5中的元件连成串联电路。 ①合上、打开开关S,观察现象。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了?两灯同时亮,同时熄灭。
②调换开关S的位置,观察两灯的发光情况?
提问:开关S的位置对串联电路有无影响?有人说,开关必须接在电源正极和灯之间才起作用,若将开关放在灯和负极之间,即使开关打开。灯也能亮,因为电流已经流到灯泡那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能否设计个实验证明一下? 小结: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只有一条路径,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想一想,你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电路属于串联电路?教室里的灯能用串联的方法吗? (3)讨论并联电路 〈练习2〉:将练习1图中的笔迹用温布擦掉,再用新的笔迹代替导线,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开关S同时控制两盏灯,画出它的实际连接图。可将几位同学所画的连接图,在投影仪上进行评析。 〈练习3〉:找出下面电路连接图中的错误和不足。
分析:甲电路为短路,电路中虽有用电器但没有接入电路。乙电路中L2没有接入电路中,造成L2部分断路。丙电路虽然连接对了,但由于导线交叉易造成混乱。在一个实际电路中,导线是可以交叉的,但我们画电路连接图时,为清楚起见,应尽量避免导线交叉。 实验:找一位同学到磁性黑板上连接Ll、L2的并联电路。 ①闭合、断开开关,观察开关S控制几盏灯? ②熄灭一盏灯,观察另一盏灯的发光情况。 ③分析电流有几条路径?
④利用投影片,在并联电路图上标出电流方向,找到分、合点A、B。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没有分支的地方叫干路,分开以后的路径叫支路。观察实验2中的开关S是在干路上还是在支路上?若想方便地控制使用每一盏灯,应该怎么办?(做课本上在干路上和支路上都有开关的演示)
小结: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②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③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试分析教室里的灯是怎样连接的?
指导看①课本中家用电器的连接图和电冰箱内的电路图。②讨论章末习题第5题。
4.小结(略)
第二节 家庭电路
一、教学背景
创新教育的立足点是使学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去创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学生探索,直接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家庭电路”这节课是我用课堂合作探究和课外小组独立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的。设计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情况,设计出家庭电路图;实践组同学通过观察电能表的规格,保险丝的构造,卡口灯座和螺口灯座的接线情况以及双孔插座、三孔插座的接线情况,探索它们的连接和作用。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观察实践,再经过小组与小组之间、大组与大组之间相互交流探究成果,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探究中获取新知。
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的,它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活动设计(学习时间:二课时)
1.创设情境,激趣设疑教师把灯泡、开关、两孔插座与电源串联起来组成电路。演示:闭合开关。
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灯泡不亮。
师:灯泡不亮的原因是什么?(生讨论)
生:两孔插座上没有插入用电器,电路是断路,没有电流通过灯丝,所以灯泡不亮。再演示:把收录机插入插座。 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灯亮,收录机工作。设疑:这个电路有什么缺点?(生讨论) 生:灯泡与插座串联,只有当插入用电器灯泡才能发光。 师:除了以上不足外,还有什么缺点? (生再讨论)
生:灯泡发光较暗,因为它两端的实际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所以灯泡不能正常发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