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学习力的培养”培养这些习惯比学习更重要!
什么是学习力?学习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等综合在一起发挥出来的能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孩子学习压力大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孩子没有学习力。
学习力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学生阶段。然而孩子学习力提升最快的时间就是6-12岁,不要让孩子错过孩子提升学习力的黄金时段。
在学习力的培养方面,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二是学习原动力的培养。
(1)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很多处于6-12岁的孩子,真正进入了学习的阶段。而这个阶段让父母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孩子不爱学习的居多。大部分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了错误,比如苦口婆心教导孩子学习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读才能一朝天下闻名”“学习如逆水行舟”“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这些就意在向孩子宣布,学习是苦的,是不美好的一种体验。
导致孩子听到了这样的言论,联想到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所以,父母要学会让孩子体验快乐学习才能爱上学习。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有一点是父母亲务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绝对不要总对孩子说\快去念书”这种话。
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属于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现就会变得越差,因此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成人,必须妥善指引一条明路,而主要关键就是“丢出好的问题”。建议在这种状况下可以利用好的问题,将“要这样做才对!”的命令改成选择题,以“你想要怎么做呢?”来询问,让孩子能自己选择
比方说,如果孩子不擅长自然科,父母光说“自然科要多用功一点”或是“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啊”,这样还是没办法激发孩子的动力。不如改用这种方式:“妈妈小时候也很怕自然科呢!不过,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老师,几次下来之后,自然科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那你自己接下来想怎么办呢?”
话说到这里后,明白地把答案说给孩子听也无所谓。或者可提出两种方式,问孩子“你想选哪一种?”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说出“我也要这样!”“我会这么做!如果想让孩子也思考解决方法,就说:“说不定还有更好的方法,先想一想,明天再说吧!你是妈妈的孩子,一定想得出好办法。”试着用这种提议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等到孩子努力想出来之后,别忘了大力称赞:“真不愧是妈妈的孩子!”借由这种方式养成孩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才能算培育出真正的好头脑。
还有一点,要允许孩子建立偏科的爱好。
“术业有专攻”“全才不如专才”等这样的言论都在告诉我们,偏科不可怕,那些在某个领域表现出很高的天赋的人,无一不是偏科最好的案例和示范。
比如,某文学家在学校期间,数学几乎不及格,但他能写出非常漂亮的文章;再比如,某物理学家,语文学不好,但在物理方面简直是天才。再比如,某画家,学不通数理化,但能画出高水平的画作。这些说明什么?孩子偏科一点儿都不是问题,只要父母会引导,允许孩子偏科,谁说孩子将来不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和天才呢
(2)培养孩子的学习原动力
我常给家长和学员们举例,为什么一辆奔驰要跑得比一辆奇瑞QQ快又稳?两者都是小轿车为什么差别很大?在于它们的动力系统不一样。同理,两个相同的孩子,一个拥有梦想,另一个没有,有梦想的孩子一定会比没有梦想的孩子更有学习的动力。
这就是我要说的学习力的培养。
在孩子的学习能力上,我们的大部分家长不但没有培养好,而且还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很多家长都喜欢陪读,喜欢成为孩子的“新华字典”,成为孩子的“计算器”,成为孩子的“闹钟”,成为孩子做作业的“监工”,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它会使孩子大脑发育受阻,反应过慢,甚至一旦没有了家长在旁边陪读,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学习了。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会采用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摒弃填鸭式、注入式、压制对抗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通过观察、思考获得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从而形成自我学习能力。
目前,家长教育孩子一般都以结果导向,直接为孩子进行定位,导致孩子自身贴了无数个标签,无法让自身得到更好的发挥。因为家长的束缚,导致孩子无法让自己得到绽放,便会影响到孩子学习力无法得到提升。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导致有些孩子很聪明,成绩无法提升,有些孩子很用功,成绩还是很差。
关键在哪儿?在于孩子没有找到学习的点,也就是对于学习的兴趣。常言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一个孩子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他的内心就会生发一种自我催促的动力,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学得愉快又轻松
《卡尔·威特》中,威特父亲的教育法则就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在每次教小威特知识前,他总会尽力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只有当孩子对所学的内容发生了兴趣以后,他才会开始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