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十五)石崇与王恺争豪 答案
1. ①都 用尽,用来 ②曾经把,左右 ③比得上
2. ⑴ ①击珊瑚 ②展珊瑚 ⑵枝柯扶疏,铺垫 ⑶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 ⑷傲慢,又胸有成竹 ⑸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十六)董行成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答: 3.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提 送 县 有 顷 驴 主 寻 踪 至 皆 如 其 言。
(十六)董行成答案 1. 神探(或:破案高手)
2. 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 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 捉 送 县/ 有 顷/ 驴 主 寻 踪 至/ 皆 如 其 言。
(十七)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
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列子·说符》
(注)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 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 子之年长矣。子: 年: B 伯乐对曰。 对: C 三日而反。 反: ....D 穆公不说。 说: E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尚: 弗: ...
F 伯乐喟然太息。 喟然: 太息: G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遗: ....H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至: 果: 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
A 臣之子皆下才也 〔 〕 B 穆公见之 〔 〕 C 已得之矣〔 〕 D 召伯乐而谓之曰 〔 〕 E 又何马之能知也 〔 〕 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A 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B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4.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十七) 九方皋相马答案
1.A你,年纪B回答C“返”回来D“悦”高兴E还,不F长叹的样子,叹息G忽略H到,果真 2.A的B九方皋C千里马D伯乐E不译(主谓之间) 3.A我有一个同我一起
扛东西打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对于马的认识不在我之下,大王可以召见他B.失败啊,你所推荐的寻求千里马的人,却连马的颜色都分不清楚,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的才能呢? 4.抓住事物的本质
(十八)《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参政鲁公①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②,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③。\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④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⑤。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
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注)①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②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③觞(sh6ng)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④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⑥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真宗遣使急召之。使:
(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既: 实: 对: (3)故就酒家觞之。故: 就: (4)上以无隐,益重之。上: 以: 益: (5)所亲或规之。所亲: 或: (6)公宜少从众。宜: 少: 从: (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举: 患: (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顿: 致: 失所: (9)岂庸人所及哉! 及:
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 例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
例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 .
A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B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D 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 E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F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G 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段话共15句,用\∣\表示大层次,用\‖\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这段话的论点是( )。
A 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B 公宜少从众
C 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D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5.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属什么类型的论据?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七个字)。
(十八)《 训俭示康》 司马光 答案
1.①使者②已经,实际(实情),回答③所以,靠近④皇上,认为,更加⑤亲近的人,有时⑥应该,少数,跟从⑦全,愁⑧习惯,导致,没有存生之道⑨达到
2.BDG,ACEF 3. ⑴ ⑵ ⑶ ⑷ ⑸ //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 ⒁ ⒂ 4.C 5.事例
(十九)仲永之通悟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①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
②
③
④
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
⑥⑤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