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5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颗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苏教基[2001]86号]精神,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江苏普通高中课程新体系,为建设教育强省、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有力支撑。
2.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充分体现时代要求,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 二、目标与任务
1.结合江苏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2.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保证高中教育质量,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
3.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提高国家课程的执行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营造课程实施的交流平台,形成先进的课程文化。
4.改进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精品 文档
---------------------------------------------------------------------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5.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有利于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6.充分发挥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对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考改革方案,建立学业考试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学习与培训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认真学习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实质。新课程培训应成为校长、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2.高中新课程培训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级、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要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实现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和“全程培训”的目标,做到不培训不上岗。
3.优化整合各类师资培训机构的资源和力量,高等院校、教研部门、科研部门要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指导等工作。培训者要先接受培训,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把握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实质,研究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真正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先行者,并在指导和服务于基层学校的过程中成长为新课程的专家。 (二)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安排课程,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学校在按计划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年度计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三星级以上学校要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其他学校通过三年过渡逐步达到这一要求。
2.高度重视新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保证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
---------------------------------------------------------精品 文档
---------------------------------------------------------------------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要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有效。准确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及内涵,倡导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究、亲身实践的学习方法,不得以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来代替研究性学习。
3.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实行学分管理。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
5.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和学校实际,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鼓励学生选修更多的模块,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引导他们学会自主选择,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并学会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学习计划,使其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 (三)创新课程管理机制
1.明确省、市、县(区)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与管理中的职责,建立科学高效的、相互协调的课程管理体系。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省普通高中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并组织开发地方课程,做好新课程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工作;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在落实好国家和省各项课程政策、计划的同时,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和服务作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在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政策、计划、方案的同时,要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2.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由本学科任课教师或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本学科的开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定。课程指导委员会统筹负责学校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
---------------------------------------------------------精品 文档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