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8 20:40:2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重点语句,学习分析文章的方法。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沉着应付人生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研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请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歌 (投影、师生齐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师:同学们,有一篇散文的名字也叫《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谁写的?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二、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先齐读字词,教师后出示字音(投影)

训诫( jiè ) 耸立( s?ng ) 迂回( yū )

嶙峋( lín xún ) 凝视( níng ) 啜泣( chu? qì ) 头晕目眩( xuàn ) 小心翼翼( yì ) 纳罕( h?n )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正。 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孩子们为什么要去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复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明确课文结构及各部分内容(板书)

师: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1)回忆往事 (二)(2-15)爬崖遇险 (三)(16-22)摆脱困境 (四)(23)感悟人生 四、问题研讨

(投影,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 “我”起初为什么不敢爬山? (2) “我”后来为什么要去爬山?

(3) 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4)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5)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6)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7)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五、课堂测试(投影)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词

lín xún ( ) xùn jiè ( ) 小心yì yì ( ) (2) 给汉字注音

啜泣( ) 头晕目眩( ) 纳罕( ) 闷热( ) 屡次( )

(3) 本文作者是 ,他是 国作家。 六、小结 作业

1.(短文训练)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父母是怎样教育你克服困难的? 2. 课外阅读: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感知描写的作用及以事明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三、教学方法 设疑研讨。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和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身份?主旨?(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引言:

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欣赏美的过程。这跟欣赏艺术是一样的,例如我

们欣赏郑板桥画的“竹”,感受到的是一种刚毅之美;欣赏关山月画的“江山如此多娇”,感受到的是一种磅礴之美。歌曲亦如此,例如我们唱蒙古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就会感受到辽阔、旷远之美;唱河北民歌“小放牛”,就会感受到欢快、自得之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文中的人物描写里寻找并欣赏那动人心魄的美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同学探讨、发言。

发言会集中在人物心理、行动、语言描写等方面。教师要以肯定、鼓励为主,以激发探讨热情。

3、教师总结,板书并出示投影——“描写的妙处”

4、同学对投影资料发表看法,品味描写之美,教师点拨。

5、师: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得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入手,正如古人所说的“听其言,观其行”。那么,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吗?

讨论: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2)杰利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3)四个伙伴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1教育网

6、同学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7、讨论课后练习二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21cnjy.com

三、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板书)

1、出示例文投影《滑雪》《60条毛巾送去的温暖》

2、思考下面的两件小事,说说可以写出什么大的主题(先让学生写,然后再说)。 1)一个同学背诵散文《春》,费了不小的劲,才背出了三段。

2)我们班和二班进行拔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都竭尽了全力,但最后还是输给了二班。

四、总结

1、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2、作文上要记住:留心生活,描写生花。以小见大,作文不怕。 五、作业

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次经历,写出你的人生感悟。 附1:板书设计 (一)描写方法 心理 行动 语言

(二)人物:

父亲——沉着冷静,教子有方

杰利——虽有不足,仍是真友 四个伙伴——幸灾乐祸,品质低劣 (三)写作手法: 小事情

以小见大 (感悟)

大道理

附2:有关链接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3)一口吃不了个胖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7-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四单元第15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mazo9icy52wkqq4mj6h371qz5d0ci00ko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