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种群和群落
2019年
1. (2019?全国1卷.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增长曲线是表达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包括J型增长和S型增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种群呈现J型增长曲线;但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使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生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降低了种内竞争,B正确;根据图片可知,在23h前,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表示a组的资源空间充足,C正确;c组曲线在种群数量到达K/2之前,其增长趋势符合J型增长曲线阶段,D错误。故选D。
2. (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浮水植物b 沉水植物c
22.30 8.51 14.61 1.70 0.72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 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 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 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
【详解】三种浮游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3. (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解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
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4. (2019?江苏卷.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 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 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 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不同,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详解】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b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正确;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
5. (2019?江苏卷.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解析】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详解】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
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故选C。
6.(2019?江苏卷.6)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A.荒漠B.苔原C.草原D.森林 【答案】A
【解析】荒漠中植物如仙人掌,通过增大植株间隔,最大限度减少竞争;通过发达根系吸收更多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7.(2019?江苏卷.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B
【解析】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一定相同。
8. (2019?海南卷.23)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答案】B
【解析】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可能因为湖泊富营养化,蓝藻等藻类爆发,不一定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B错。
9. (2019?海南卷.24)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 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答案】C
【解析】种群密度跟培养液分成不等的两组无关,因为种群密度是相对数量,即单位体积中生物体的数量,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相同的,种群数量是不同的,C错。
10. (2019?海南卷.25)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小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因为生态系统能力流动特点是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错。
11. (2019?全国1卷.9)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竟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 (1). 果树→害虫A→鸟C (2). 鸟C (3).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4). 化学信息 (5). 性别比例 (6). 种群密度 【解析】 【分析】
食物链是由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即食物网。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详解】(1)由题意可知,害虫A是果园害虫,故与果树之间为捕食关系,又因为鸟C与害虫是捕食关系,故包含A的食物链为:果树→害虫A→鸟C。其中鸟C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2)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表现出来A、B均以果树为食,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
(3)性引诱剂Y是人工合成的,类似于害虫分泌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物质,该信息属于化学信息。Y可以诱杀害虫B中的雄性个体,降低B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进而降低B的种群密度,减轻其危害。
【点睛】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相互抑制现象,如害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