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语文学科中蕴含着许多丰富伦理道德内容,反映着鲜明的思想感情色彩,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要培养跨世纪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注意情感激励,以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心灵的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教师备课时,要善于挖掘课文之“情”,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基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以情激情
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化,在朗读指导中,教师的情感就像是“催化剂”。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化、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汲取情感意识,鼓励学生敞开情感心扉。通常优美的朗读导入语犹如表演时拉开的“序幕”,可谓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动之以情,以情动人。通过优美语言的描述和渲染,激起学生或兴奋、或激情、或悲伤、或哀愁种种心灵情绪。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诗歌《鹅》,这是一首古诗,学生对古诗的语言尚未熟悉,很难通过语言领略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面,因此,上课时我先放录音给学生听,然后设计简单的动画画面,再范读。录音和图像的结合演示着一种生动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仿力强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能使无声的音符变成动听的乐章。每当范读课文时,我都要求学生放下书本,认真听老师范读,仔细听好老师读一些长句的停顿,并用笔标出停顿符号,还有老师范读时感情如何,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地学生的思想感情随着教师的语气、语调、语态和变化而变化,学生的感情就人跟着老师的感情融洽在一起,感情的朗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会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先备读。语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语速的节奏快慢,我认为教师都必须一丝不苟地揣摹,确实做到用自己的真情去换取、拨动学生的情感。 二、以情激思,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全面审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动机等积极因素,相机激趣,努力使学生形成有意义有自觉性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白兔和小灰兔》这一课,我以故事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析,听完故事后,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干什么?你们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很多学生都思定:“我喜欢小白兔,因为小兔自己会种菜,爱劳动;不喜欢向老山羊要白菜的小灰兔,它是个懒虫,不爱劳动。”我向学生说:“小灰兔也有可爱的地方呀,你们想想从书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样一来,可激发了学生的求异兴趣。有的说:“我喜欢小灰兔,它也爱劳动,它不也是和小白兔一起帮老山羊收白菜吗?”有的说:“小灰兔虽然有缺点,但它虚心接受老山羊和小白兔的批评教育,我们从书本上的图画上看到小灰兔低着头惭愧的样子来了。”“对了,同学们真聪明,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这样都有被你们看出来了。奖励你们一朵‘小红花’,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后有什么想法吗?”同学们都纷纷地说:“小灰兔也要像小白兔一样,自己动手翻地种菜,热爱劳动,把很多很多白菜送给老山羊。”“说得非常好,同学们以后也要向小白兔和小灰兔学习,学习他们有礼貌,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能老是依靠别人。”一番真切、鼓励的话语,果然激发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诱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德国一位教育学家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给他们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
《老公公》这篇课文是一篇气氛非常活跃的新年篇课文,因为同学们都经历过新年的场合、感受。因此,在上课前,我做好布置课室的准备,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新年快乐”几个大字。上课时,我以兴奋的心情朗读后引入:新年到了,你们做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最喜欢的是什么游戏呢?想好了出来表演一下好吗?
瞧,他们可来劲了,一个接一个地把自己喜爱的游戏节目上来表演了,而且十分形象、投入。“哈哈哈??”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良好的课堂气氛,流入到活跃的情境之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内心感受,达到“入境”“激情”的目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文的感情和教师的感情融洽在一起,引发学生的共鸣,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运用情感的力量,拨动情感,激发兴趣,发挥潜在情感效应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