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在于新社会制度能创造出比以往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42 人有哪三种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名词解释 按需分配:根据各个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共产主义社会实行什么分配原则:按需分配
345 名词解释 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
自行消亡:所谓国家的自行消亡,表明只有在阶级被彻底消灭的条件下,国家才能随着阶级的消失而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从而自然而然地自行消亡。 346 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精神境界的表现:人们树立了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遵守社会纪律,团结互助,城市友爱,完全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劳作和参加社会活动,人人都习惯于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共产主义,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们习惯于履行社会义务,而不需要特殊的强制机构,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
名词解释 共产主义: 347 名词 旧式分工:是指每个劳动者长期及至终生被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某一种岗位上,始终从事一种行业,从而使劳动片面化得分工。
三大差别:这种旧式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突出表现为由工农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形成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 349 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三大主人):一是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三是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350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社会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精神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社会的六大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失,旧式分工的小事,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意味着全人类获得真正的彻底解放。 35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别:(1)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2)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和集体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公有制为主题地位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势。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3)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按需分配。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归于消亡,劳动具有完全直接的社会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调节。
(5)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劳动还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 ,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仍须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一起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 (7)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也长期存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将极大提高,建立起高度的精神文明,造就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355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
360 实现共产主义的六项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理想可以划分为哪四种? 人们的理想有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等。 什么是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它是人们的最根本的、起主要和决定作用的理想,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阶级都有自己的社会理想。
362 四有公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是已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三个面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必经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