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管板
5.1.3.1拼接的板焊缝应进行100%的射线或超声波探伤。除不锈钢外,并接后管板应作 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5.1.3.2 复合管板在堆焊前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其基层材料和复层材料,应按JB3965《钢制压力容器磁粉探伤》进行检查。
5.1.3.3 管板孔径允差、孔板宽度偏差应符合GBI5l《钢制管壳式换热器》的规定。 5.1.4 折流板
折流板表面要保持平整、光滑,无毛刺。板面孔距必须与管板孔距一致,折流板的最小 厚度与管孔偏差,应满足Bl51《钢制管壳式换热器》的规定。 5.1.5防冲板
防冲板表面到圆筒内壁的距离,一般为接管外径的1/4~1/5,其边长应大于接管外径50mm。防冲板最小壁厚:碳钢为4.5mm,不锈钢为3mm。采用焊接固定式应注意防止产生焊缝裂纹或腐蚀;用U形螺栓固定时,应防止螺栓松动及腐蚀。 5.1.6 管束与管板组装
5.1.6.1 胀接。管板硬度应大于管子,如两者硬度相近时,应埘管端作退火处理,一般硬度差在HB30~50左右。胀管深度,一般等于管板的厚度减去3~5mm。胀管顺序一般从中心扩展到周边对称交叉进行,胀管时,必须检查管板、管端的材质,尺寸、机械性能、净化处理等符合要求。浮头式换热器须先胀固定管板处的管头、后胀活动管板处的管头,连接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和调整两管板的平行度。
5.1.6.2焊接。焊接方法应根据管端不同的材料组合来决定、焊管时,由中心至周边顺序
交叉将管子两端与管板点焊,每根管均匀三点,然后顺序交叉满焊。管子伸出管板长为2-
3mm,或等于管子厚度;若在管板孔外开“隔热槽”可减少管板变形,还可以保证焊接质 量。
5.1.6.3 胀焊结合。对于温度、压力较高,在运行中受到反复热变形,热冲击和热腐蚀的作用时,常采用胀焊结合方法。但在焊前对每根管子进行预胀(密封胀)。这样可减小管子与管板孔的间隙,提高焊缝抗疲劳性,防止焊缝裂缝。 5·1·7压力试验与致密性试验
管壳式换热器压力试验的程序,~GBl5I《钢制管壳换热器》第4.1 8条的规定;压力.
试验和致密性试验的方法标准(包括试验压力、温度、质量要求等),应符合GBI50《钢制
压力容器》第10.9条的规定。 5.1.8换热器清理
由于介质的腐蚀、冲蚀、积垢,必须进行清理,方法如下。
5.1.8.1 机械除垢法。利用各种铲、削、刷等工具清理,并用压缩空气高压水和蒸汽等配
合清洗。当结垢比较严重,或全部堵死时,可用管式冲水钻(桶管机)清洗。
5.1.8.2冲洗法。利用高压水泵打出的。水通过压力调节阀,再经过高压软管通至手提式
喷射枪,进行喷射清理污垢。若在水中混入细石英砂效果更好。
5.1.8.5化学除垢。首先应对结垢的物质进行化学分析,再决定采用什么溶剂清洗·一般
对硫酸盐和硅酸盐水垢采用碱洗,碳酸盐水垢则用酸洗,对油垢结焦可用氢氧化钠、碳酸
钠、洗衣粉、洗涤剂等,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制清洗。采用化学清洗时必须考虑加入缓蚀剂。
经化学冲洗后,加清水循环冲洗数次,直至水呈中性为止。除以上清洗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海绵球自助清洗法。
5·2平板式换热器 5·2.1 换热板
5·2·1·1 拆卸检查换热板时,用非金属硬片将密封垫片和换热板片分开,切不要损坏换热
板片和密封垫片,并按顺序逐片放好,不得错乱颠倒。
5.2.1.2更换密封垫片时,需用丙酮或其它酮类有机溶剂,将密封垫片沟槽擦干净,再用
毛刷将40l合成树脂粘结剂或80l强力胶,均匀地涂在淘槽内,最后将密封垫片粘在沟槽里。
5.2.1.3检查换热板是否穿孔,一般用放大镜、灯光、或煤油渗透法逐片检查。 5.2.1.4换热板结垢时,切忌用钢丝刷洗刷,尤其是钛材和不锈钢板片。应用非金属硬片
除去结垢,再用去污粉清洗。清洗不锈钢板片的水,其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25ppm。 5.2.1.5拆卸钛料板片时,严禁与明火接触以防氧化。
5.2.1.6换热板片应平滑无裂纹、划痕,变形等缺陷,板厚不均偏差不超过板厚差的5%,板
片变形量不得大于O·5mm。 5.2.2密封垫片 -
5.2.2.密封垫片如有变质、裂纹,老化等缺陷,则应更换。
5.2.2.2更换新的密封垫片时要仔细检查它的四个角孔位置,必须与旧的密封蛰片相同。
5.2.2.3密封垫片的质量是根据介质的腐蚀性能及温度来选用。
5-2.3组装
5·2·3·1在换热器拆卸前,应测量板束的压紧长度尺寸,做好记录,重装时,应按此尺寸。
安装板组时要严格按照原顺序装配、不得错乱颠倒。
5·2·3·2夹紧端压板(封头时,应均匀、对称,交叉拧紧螺母,先拧紧中部,再拧紧上
下的螺母,不允许单边拧紧螺母。
5·2·3·3压紧后端压板的四角距离应一样。端压板之间距离应在端板上所测量的尺寸范围
之内,若小于此尺寸仍发现泄漏,则应更换垫片。板片组装压紧后,上下左右的平行度为 1mm。
5.2.3.4整体组装后,应按1.25倍的最大操作压力作单侧试压,保压20~30分钟,不渗漏
即为合格。若需作气密性试验,则应在水压试验后,以操作压力的1.05倍进行试验,用肥皂
溶剂注入板束周边,不冒气泡为合格。
6试车与验收
6.1 试车前的准备工作
6.1.1 完成全部俭修项目,检修质量达到要求;检修记录齐全. 6.1.2 清扫整个系统,设备管道阀门均畅通无阻。 6.1.5确认仪表及其它安全附件完整、齐全,灵敏,准确。 6.1.4 拆除盲板,打开放空阀门,放净全部空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