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 居家自主学习在线检测试卷
语文
(清华附中初 19 级) 2020.04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 1-7 题。
人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可以排遣孤独。人生是大自然的偶然,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读书使跋涉的白天不再寂寞如戈壁,使漫 漫的长夜不再黯然如古井。
读书可以深化领悟。我们读晏几道的词,隐约感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空濛之境,体会到一种空 灵之美。①我们读到宗白华先生的“空灵”短文,遂于云淡风轻间顿感豁然开朗。
读书可触类旁通,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古典诗词中的含蓄蕴藉仿佛山水画中的“留白”。一幅淡淡的水墨 画中,远山逶迤,隐约可见,上方是一片空白。②是否留出这一片空白,恰是给观者以充分想象空间的关键。这 与文学中所倡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不是殊途同归吗?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因为许多卓越的文学家,如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莫里斯等,都出生或逝世在这.天。联合国把这天定为读书日,不仅是为鼓励人们阅读和写作,更是希望所有人都能记得和感谢亘古至今那些为 人类.文明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作家、那些写出或抚慰心灵或振聋发聩的文字的诗人,无论他们是妇 rú皆知还是鲜. 为人知,无论岁月是否已经模糊了他们的模样。 .
犹记得——
a 临幽州台,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抒写了壮志难酬的孤寂和惆怅。③寥寥数语回
响在时光中,引无数人心有戚戚。
杜牧身处衰飒的晚唐,他对哺育自己的祖国怀着深沉的热爱,对那些污秽的现象深恶痛绝,他忧心如焚, ...渴望力挽狂 lán。
司马光在逆境中锲而不舍,挑灯夜读,执笔写作,c(沥尽心血/处心积虑),历时十九年,完成了《 b 》的编.撰。
龚自珍批评时政,无所惧惮,zhì 友希望他明哲保身,学会低调,他 d(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他为国事.兀兀穷年,却无奈辞官南归。④他见落花飘零想身世沦落,却不消极感伤,依旧写出铿锵有力的诗句。他的一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
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滔滔江河、巍巍昆 lún!
我们无法亲历他们的时代,无法亲见他们的风范,但我们可以经由他们的文字感受他们的风骨和力量。日 本的能乐理论中有一句话,叫“风姿花传”。风是无形的,你怎么见到它呢?是通过有形的花的姿态。而阅读的 意义,就是帮鱼认识到水,帮人认识到风。多读书,多用心读书,便可知水之宁静澄澈或波涛汹涌,便可知风之 娇柔和畅或急骤猛烈。
读书者,于天心月圆时,于星辰满天时,煎茶煮雪,围炉读书,快乐自在心中。
诗书既可以佐酒,亦可以怡情。千古兴亡,家国情怀,于此中一览无余!
1.请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用规范的正楷字把对应的汉字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 分) 妇 rú皆知 狂 lán zhì友 昆 lún
2.文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亘古 gèng .B.愧怍.zuò C.卓越 zhuō .D.模样 mú .惧惮.dàn 污秽.suì 哺育 bǔ .兀兀 wù .锲而不舍 qiè .鲜为人知 xiǎn .深恶痛绝 wù .铿锵有力 kēng .)(2 分)
3.文段中 a 处和 b 处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A.岑参 B.李商隐 C.刘禹锡 D.陈子昂 史记
阅微草堂笔记 四库全书 资治通鉴
4.文段中 c 处和 d 处分别填入的词语是( A.沥尽心血 B.处心积虑 C.沥尽心血 D.处心积虑 不以为然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不以为意
)(2 分)
5.下列关于词性或短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那些”“逆境”“汹涌”都是名词。
)(2 分) B.“伟大”“短促”“始终”“宁静”都是形容词。 C.“阅读和写作”“壮志难酬”分别是并列短语、主谓短语。 D.“宇宙无穷”“抚慰心灵”分别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6.对下列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和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人为什么要读书?”作者用一个设问,引发读者对于缘何读书的思考。
B.“人生是大自然的偶然,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因为人生的偶然,使 得人会产生一种孤单的感受。
C.“读书使跋涉的白天不再寂寞如戈壁,使漫漫的长夜不再黯然如古井。”这组由比喻构成的排比句,形象地写 出了读书可以缓解人生的孤独,陪伴人生的旅程的作用。
D.“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人在落花纷扬中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里双飞的 场景,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无限的惆怅。 7.文中①②③④句有语病的一句是( A.① B.② C.③ )(2 分) D.④
二、古诗文阅读(共 27 分) (一)默写。(共 5 分) 8. ,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龚自珍《己亥杂诗》)
9.落红不是无情物, 10.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 。”
11.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诗人对淳朴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二)阅读《望岳》和《登飞来峰》这两首古诗,完成第 12-14 题。(共 6 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岱宗夫如何”的“岱”是泰山的别称,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这个虚词融入诗句中,虽无 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
B.“齐鲁青未了”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齐鲁大地一片青色,无边无际的景象。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由静转动,以“曾云”衬托山高,用“决眦”生动传神地描写出诗人极目凝望 时的神态,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D.《登飞来峰》第一句诗,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飞来峰上塔的高峻,来写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13.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所展现的画面。(2 分)
14.《望岳》和《登飞来峰》这两首诗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蓬勃朝气,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抱负,但其侧 重点有所不同。杜甫借对登顶泰山的想象抒发 登飞来峰抒发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5-17 小题。(共 7 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2 分)
;王安石借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
2 ○1 ○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
3 ○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如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5 ○6 ○4 ○
1 分宁:地名,在今江西修水。○2 酷悍:残酷凶悍。○3 手版:即笏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4 如:到。○5 惴惴:发愁注:○6 谮(zèn)又害怕的样子。○:诬陷。
15.下列选项各有两组短语,每组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多多益善 ..B.濯清涟而不妖言惑众 ./妖.C.出淤泥而不染./纤尘不染. D.中通外直/水泄不通.. )(2 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处之超然 ..一讯立辨./敦颐独与之辨. 熟视其所为/但手熟尔 ..世人甚爱牡丹/临之甚威 ..
)(2 分)
16.翻译文中四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对于菊花的爱好,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理解:菊花象征着隐逸避世者的人格追求,洁身自好却无补于事,作者对这种人生取向表达了批评的态度。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理解:牡丹是富贵的象征,人人趋奉,作者借此反衬自己追求莲花般君子品格与众不同。 C.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翻译: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
理解:周敦颐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百姓的性命,极力与王逵争执,最终避免了一桩冤案。 D.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翻译: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门小吏和恶少都惶恐不安,不仅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
的政治为耻辱。
理解:周敦颐的到任,令百姓称颂,令不法分子担忧,使得一县法度公正,政事清明。
17.【甲】文称莲为“花之君子”,请阅读【乙】文,简要概括周敦颐是用怎样的实际行动追求君子品格的。(3 分) (四)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第 18-21 题。(共 9 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