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性的语言简单表述。图画中的内容是根据诗句得出来的。“西窗”,就要有“窗”,有“窗”就要有“屋”;“烛”,就要有“蜡烛”,就要描写光;“共剪”,就要有“人”,是人剪烛花。“巴山夜雨”,就要以“共剪西窗烛”为背景,“共剪”“却话”则说明是两人,由此想象两人雨夜共同诉说衷情的情景。当然为了符合整首诗的意蕴,也可以将其想象成窗内窗外“话”相思的情景。
答案:(示例)画面主体为一间屋子,屋内窗前的桌子上,燃着一支蜡烛,忽明忽暗的烛光映着手托香腮、面窗而坐的女子,滴滴答答的雨声,也无法遮住那淡淡的愁绪。女子剪烛花,映亮了雨夜归来的丈夫,急切、相思,隔窗诉说,远处的青山笼罩在夜雨的苍茫之中。
8.按要求把下面的一句话扩展成一段文字。要求:①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120个字。(6分)
雷雨中,我与母亲扶植欲倒的向日葵。
解析:题干提供了需要扩展的语句和具体的扩展要求,扩展务必在这个范围之内进行。考生在解答时,第一步:分析题干中要扩展的语句。“雷雨中”是设置的场景,“我与母亲”是场景中的人物、事件的实施者,“扶植欲倒的向日葵”是事件。第二步:确定记叙、描写的重点。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我与母亲”的状态、“扶植”的过程应是这段文字记叙、描写的重点。第三步:按要求拟写答案,拟写时要采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个字。
答案:(示例)雷雨说来就来,瞬间,夹杂雷声闪电倾盆而下,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向日葵稚嫩的身躯,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不顾母亲的阻拦,我冒雨冲了出去,在向日葵的一边用一根木棍支住。这时,母亲也打着伞过来帮忙。母亲用细绳把木棍与向日葵绑好,又重新培了土。在我们的努力下,向日葵终于在急促的风雨中挺直了腰身。
9.请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把下面一句话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80个字)(6分)
美丽总伴随着痛苦。
9
解析:该题要求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扩展“美丽总伴随着痛苦”,实际上是要求以这句话为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考生在扩展语句时,应抓住“美丽”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在“痛苦”中呈现出“美丽”。
答案:美丽总伴随着痛苦。芭蕾舞者那种十年如一日将脚趾踮起像踩在刀刃上的日子,流过无数的血与泪,那每一个舞步都是对痛苦的历练。如果你想拥有芭蕾舞者的那份美丽就必须付出日日夜夜的痛苦,破茧才能成蝶。
10.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6分)
小路上/有十八级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解析:此题从扩展语句的角度进行考查。首先要结合题干揣摩诗句的意境和人物的心理,或空寂,或清冷;或落寞,或感奋。然后再展开想象,运用第三人称对诗句描绘的意境和人物心理进行添枝加叶的细致刻画,尽量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描写时要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力求使句子表达形象生动。
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11.下面的内容是描写“樱花”的,请根据首尾语句,发挥想象,有创意地补写其中一段文字,要求不少于40字。 (6分)
早春时节,那盈盈的湖水、飞舞的细柳枝、泛绿的浅草,十分清新明快。每当熏风拂过,大片大片的樱花树上,__________。那时,来湖边小坐,听遥远的湖对面传来水鸟的鸣叫,像所有花季雨季的少女一样,静谧的湖水往往将人引入
10
一个充满惆怅的心境。
解析:解答本题,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题干给出的内容表述的主体、描绘的场景、体现的情感等。这一段文字写的是早春时节人们看到的景象,从“清新明快”和“惆怅的心境”来分析,空格处描写的应该是樱花落英缤纷的情景;二是补写内容“不少于40字”的要求。
答案:(示例)便会飞起无数吹弹可破的浅色花瓣,好似簌簌飘落的飞雪,在草坪和人行道上落下令人怜惜的碎锦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