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立项申请书
学科分类 教育学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申请人(课题负责人)
第一责任人(签名) 崔海峰 第二责任人(签名) 孙玉兵 申请日期 2014 年 4 月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课程名称 姓 名 课题崔海峰 负 责 人 孙玉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性别 年龄 行政职务 专业职务 男 男 36 校长 50 教导主任 小教一级 小教高级 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固镇县何集中心校 孙浅小学 (13865523773) 固镇县孙浅小学 (13865058617) 课崔海峰:从事教学管理多年,曾先后担任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现任固镇题县何集孙浅小学校长,有较强的研究和管理水平。参加过安徽省“骨干教师”负培训,获得过“教学能手”称号,获得过“市先进班集体”称号,多次获得责“县优秀教师”称号,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各种刊物上发表。 人 学孙玉兵:自2003年担任固镇县孙浅小学教导主任,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术经验,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参加过骨干教师培训。多篇论文在教育刊物上获经奖。多次获得县乡两级优秀教师称号,曾获得《祖杯》竞赛辅导教师奖。 历 姓 名 性别 年龄 行政职务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课题组主要成员 孙 志 严成刚 牛 丽 汲正雷 周 娟 陈党党 男 男 男 男 42 26 25 24 28 26 教导副 主任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小教高级 小教二级 小教二级 小教二级 固镇县孙浅小学 固镇县孙浅小学 固镇县孙浅小学 固镇县孙浅小学 固镇县孙浅小学 固镇县孙浅小学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况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探索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再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让每个“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由厌学到学有所获到乐学,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学好知识,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合格的小学生。 4、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抚养人多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他们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低,无法承担起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几乎是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对生活、学习缺乏热情,逆反心理严重,常有违纪现象。我校进行农村小学“学困生”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是现实的需要。通过研究,防止和矫正“学困生”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5、有利于大面积的“学困生”转化,为实验对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品行表现以及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更好地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课 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 1、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学困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 2、“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内部因素的分析(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心素质的因素)。 证 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2)外部因素的分析(教师、教材、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从影响学困生的外部诸因素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3、“学困生”转化方法研究。 (1)做好“学困生”的心理疏导,关注学困生形成的多种因素。 (2)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2)做好对“学困生”知识点的补缺补漏; (3)构建家校联系网络,联手帮扶“学困生”。 1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课 题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论 证 由于国内外国情的差异,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研究起步早、水平高,“学困生”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我国对“学困生”的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其中可以借鉴之处: (1)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教学中要全面、综合地评价“学困生”。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我校处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学困生”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3)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领导为首的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4)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