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幼儿科学教育》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A 3. B 4. B 5. A 6. A 7. D 8. C 9. C 10. D 11. D 12. A 13. A 14. C 15. B 16. C 17. C 18. B 19. C 20. B 21. D 22. A 23. A 24. C 25. B 26. D 27. D 28. A 29. C 30. A
二、多项选择 1. ABCD 2. AB 3. ABC 4. ABCD 5. ABC 6. AB
7. AB 8. CD 9. BCD 10. ABC 11. AB 12. CD 13. ABC 14. ABC 15. AB 16. ABC 17. CD 18. ABCD 19. ABCD 20. ABC 21. ABC 22. CD 23. ABCD 24. CD 25. BCD 26. ABCD 27. AB 28. ABD 29. ABCD 30. ABC 31. ABCD 32. ABCD 33. ABCD 34. ABD 35. AB 36. ABCD 37. BD 38. CD 39. AB 40. ABCD
三、名词解释
1.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学前儿童是指 0—6岁的儿童
3. 不能用个数数出来的量叫连续量。如:长度、体积、时间、重量等。连续量要用测量的方法来确定它的程度。
4. 能用计数数出来的量叫不连续量 . 5. 是指实施数学教育所采取的活动形式。
6. 数学角就是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内,专辟一个小区域,设置各物品,供幼儿自由选择和运
用数学材料经常自由地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地方.
7.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育,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8. 是一种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9. 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 10.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包括直接指导和间接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
11.科学经验:指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通过他们亲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接触周围世界所获得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的经验。
12.初级科学概念,指儿童在感知和经验表象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的外在的、明显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是一种概括化的表象。它区别于具体的经验,也区别于真正的抽象概念。 13.科学情感即是对科学的爱憎好恶态度和感受。
14.即对科学的看法和见解。是在科学认知、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的总体观念和意向。 15.生态学:研究生物和其环境的科学。生态学观点:从整体、系统的和相互作用的观点。不孤立、静止和片面地看待事物的态度。
16.Science、Technology和Society的缩写。科学社会和技术的研究,简称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况,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现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
17.合目的性,即要完成幼儿科学教育的预定目标。
18.思想性和科学性:贯彻各种科学意识和辨证思想。如环保意识、人口意识、世界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唯物意识、辨证思想等。
19.所谓直接指导,就是教师用直接的方法教给儿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以及基本的行为规则。 20.间接指导指的是教师为儿童提供科学探索的机会和条件,包括丰富的材料、充足的空间、充裕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结论。但不管是直接指导还是间接指导,都不能没有儿童自己的探索。
21.集体活动、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应该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优点。
22.是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有步骤地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正规科学活动一般面向全体。
23.非正规科学活动:是由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宽松的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科学活动的设备和丰富多样的有结构的材料,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从自己的发展水平出发,自己选择活动内容,自己决定活动的时间,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
24.是指在儿童的周围世界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现象、自然物或有趣的新奇的科技产品和情景,激起儿童的好奇,导致儿童自发投入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25.科学教育活动和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科学教育不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或领域,而且应该和其他领域结合起来。
26.幼儿园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并且把这些教育力量整合起来。
27.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指进行科学教育的途径或者手段,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幼儿学的方法。
28.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29.将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的过程,即抽取同类事物中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学前儿童的分类是把具有某一个或者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过程。 30.儿童运用目测或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初级的测定活动。
31.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利用一定的仪器或者设备,通过操纵变量来观测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的方法。它能够排除干扰因素,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
32.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包括水、沙、石、竹、木等,以及科技产品、玩具、图片等物,把科学道理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儿童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和操作活动,达到某一科学教育的要求,促进儿童的发展,它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3.即通过幼儿观察和切身体验劳动过程进行科学学习的方法。
34.早期科学阅读是指为年幼儿童提供富有科学知识的儿童诗、儿歌、谜语、故事、科学童话等作品和儿童科学的书,让幼儿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培养科学的情感。
四、判断改错
1. 错,还有很多种比较,如操作比较。 2. 错。一般是在大班使用。
3. 错。2-3岁左右儿童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 4. 错。在中大班也要进行。 5. 错。是3岁半到4岁。
6. 错。是由唱数通过点数再到说出总数。 7. 对。 8. 对。
9. 错。大多数5岁左右的幼儿能基本上掌握10以内的数守恒。 10. 错。儿童对序数的认识要晚于对基数的认识。 11. 错。幼儿在4岁半以前不能理解数的组成。 12. 对。
13. 错。要分合一起教。 14. 对。 15. 对。
16. 错。 4岁前幼儿基本上不会加减运算。 17. 错。幼儿学习减法要难于加法。 18. 对。 19. 对。
20. 错。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学习加减需一个数一个数的逐步进行。 21. 对。
22. 错。量的守恒教育应在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进行。 23. 错。通过感知完成的。
24. 错。首先是让幼儿明确排序的方法。
25. 错。量的相对性是通过对三个不同量的物体比较认识的。 26. 错.。主要是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进行的。 27. 错。不一定。 28. 对。
29. 错。0--6岁的儿童。 30. 对。
五、简答
1.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幼儿学习初步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积极因素。兴趣又是幼儿从事一切活动的主要特点。但是数学的抽象性,恰恰又缺乏这些引起幼儿兴趣的有利条件,数学活动组织得不好易造成枯燥乏味现象。
2. 向幼儿进行初步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这一作用主要由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和辩证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等的特点所决定。
3. 儿童的数学教育任务是依据总的教育目标提出的,它是向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体现。而一定的数学教育内容又是实现幼儿数学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在选择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幼儿数学教育任务的要求.
4. 一是记忆水平上的掌握。这种学习,知识间缺乏联系,主要靠反复练习,机械地记住知识,更不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掌握规律,因而知识不能迁移;另一种是理解水平的掌握。它包括了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规律,从而能运用推理获取新的知识
5. 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幼儿掌握了数量关系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有关数学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要求相应的思维水平,从而促进了幼儿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6. 是事先经过缜密的筹划,而不是偶发和随机的;内容是专项形式,而不是综合的;并运用集体、小组和个人等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幼儿的一种活动。数学课不仅能使使全班幼儿接爱一定的数学教育,而且是幼儿数学教育顺序性和系统性的保证。
7. 幼儿学习了量的守恒,理解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渗透了集合与子集关系的思想,为幼儿理解数的组成和加减法中三个数群之间的关系准备了感性条件。
8. 教学过程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认识过程,是以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中介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9. 是一种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10. 按比较的性质可分为简单的比较和复杂的比较. 11. 启发探索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
12. 分类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 分类是计数的必要前提; 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
14. 三种关系:等量、互补和互换关系.
15. 教幼儿学习点数后说出总数、两个相邻集合的比较(俗称数的形成)和数的转换等方法是教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常用的方法。
16. 让学前儿童获得一定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2分) 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2分)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分);有解释(1分)
17. 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的要求;(1分)符合数学研究对象范围的一些最初步的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