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 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6 8:42: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哲学史纲要

1.请解释中国古代哲学“以德配天”的含义和意义

答:殷周时期,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变化,将原来以祖配天发展为以德配天,将原来宗教血缘崇拜发展为政治化道德化的祖宗崇拜,将外在的天神崇拜组建内在化道德化。

周公等人认为,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统治者必须以德配天,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统治者要明德慎刑、勤政爱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以德配天。 1.请介绍孔子的仁学

答:孔子哲学将礼的核心仁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挥,仁不仅是孔子哲学核心观点,更是中国哲学中心范畴之一。 微观角度:什么是仁

(1)爱人为仁。爱虽有差等,然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 (2)克己复礼为仁。一方面肯定克己复礼,以礼修身另一方面也要求内在的自我建立,为仁由己。

(3)忠恕近于仁。忠强调推己之心,恕强调尽己之心。是仁道一体之两面。忠恕未尽仁然而离人不远。

宏观角度:仁的不同层次

(4)人的第一境界为圣人,“仁者”,圣与人统一境界为最高人格境界。 第二境界为贤人,“成人”德成于内而文见于外。 第三境界为君子。贤人和君子都超越自然的道德人。

(5)人道是人文主义价值理想。孔子所提出的忠恕、仁爱、仁义礼等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价值理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2.老子“道”之用

老子哲学体系范畴的核心是道。老子贡献在于把道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的范畴

道之用有以下三点:

①宇宙生成论:道生养万物

②以虚无为用。 创造性来源于虚无,有无相生。

③老子以反向为用:1)老子看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状况

2)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 相反的方向转化。

3)老子主张从细小柔弱的事情做起,观察事物发展的征兆。以免 招来更大的祸患 3.墨子“三表法”

墨子提出了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有本者,有原者,有用者。

上本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古代圣王记载、老百姓亲身体验以及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利益。但这样也论证了鬼神的正确性。 4.孟子“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属性为人性,而人之初,性向善;又良心本心的依据在天,故天赋于人性善的道德属性,性善是先于人的经验而来的。是人所以区别于他人他物的类本质。但人常常不能体认本心,所以常常需要反躬自省。然后推扩本心。 6.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表述庄子“天地与我共生,则万物与我同一”的思想,强调自然和人是有机生命的统一体。齐物的意思是物齐或物论齐。主张形色不同的事物不齐视为齐一。从有限进入

无限之域。庄子反对唯我独尊,反对宇宙中心,主张破除成见,善于站在别人立场理解别人而不己意强加别人。 7.毕同毕异

万事万物都有相同的一面,都有共性,叫做毕同;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一面都有个性,叫做毕异。 8.天论

①天行有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天人相分,人在尊重天的基础上,可以有所作为

③制天命而用之,人应当利用自然,依据自然之道去改变自然。 9.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时代是变化的,人们面临的物质生活方式不同,称为“世异则事异”;物质生活的变化,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称为事异则备变。 10.人副天数说

人是天的副本,人数符合天数,是类比和模仿天来成长的。 ①从形体看,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②从道德看,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 ③从终极意义看,人并不是自己有的道德,而是上天赋予。为人者天,人是天的目的 11.魏晋玄学的特点

以辩证有无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质为基本内容,以解决名教和自然关系为目的,以得意忘象为方法,以辨明析理为思维形式。 12.王弼的贵无论

王弼哲学根本主张在于讨论无。他提出以无为本,举本统末,首次以本末概念来讨论有无关系;在以无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崇本息末的主张,把本末看作是本体和现象关系 13.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

王弼从道德家的自然哲学出发,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主张名教应顺应自然本性。 14.王弼的得意忘象

王弼认为万物之本是无言无形无名无象的。如果人们仅停留在概念上追求无,那么不可能达到对无的体认和把握。因此必须真正把握无的内涵,就必须通过直观的形象来实现。从方法论将就是寻象以观意。 15.不真空论

不真空论主张不要离开一个虚假的真实,去另起一个虚假的本体。其对象是体用的关系。不真空论对象是空色,体用的关系。

①本体和现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相即的,体即是用,用即是体。 ②不真空论认为,万物虚假。

i 从佛教缘起论证明,非无物也,物非真物

ii 从佛教的假名说来论证万事万物只是假名假号 Iii 用相对主义诡辩论来证明万物本无差异 ③为进一步说明本体和现象关系,僧肇又提出立处即真的命题,不变的本体另有所谓依据,本体与诸法一体不二。 16.禅宗思想 禅宗

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①顿悟成佛的本心佛性说

I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II 顿悟成佛,一悟即至佛地 ②慧能对禅含义的创造性转换

I 对禅定的传统意义加以破斥,对传统的禅定义进行创造性转换,否定了以第六意识妄心为起点的禅定观,而以本心自性为观点,提出定慧一体的禅定学说

II 依据直指本心的观点,对坐禅的含义进行全新解释 要求坐禅者不可系心净念,因为净念本就是一个妄想。 在行住坐卧中无有执着,方可契悟本心。 ③无念无相无住的三无认识论

这三者是本心自性的根本属性,也是认识本心自性的方法。 无念是核心,无相针对外境而言,无助针对内心而言 无念,是说明本心自性的体性 无相,是契悟本心者对外界的认识

无住,是契悟本心之内心心无所住的状态。 以本心自性为起点,以本心自性为归宿。 17.太虚即气

无形无相的太虚是宇宙的本体状态。太虚聚则成气,散则成太虚。太虚是气的元生存状态也是万事万物演化本源

18.朱熹在中国哲学文化史的地位

①成就程朱理学统系,为理学昌盛发挥关键作用

I 朱熹融汇百家,既重视对思想的开放,又重视对系统的建构,成就程朱理学统系。 II 朱熹是两宋理学发展的最高峰,对周敦颐张载二程的学说都予以创发和充实 III 朱熹成就的程朱理学统系最终深入民族意识深处扎下跟来了 ②有贡献于儒学

I 朱熹在对儒学的重新阐释中作了文化下移的工作

II 朱熹重振了先秦子学好论辩的学风,不仅批判佛老,而且在儒学内部兴起了激烈的讨论

III朱熹对书院的支持和建设,对儒学的传播乃至学问的下移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IV总结了宋以来的儒学,建立了体系庞大的系统 ③历史观

构建了人心与道心,人欲与天理对战的两分结构。并提出了历史一治一乱,三代以王道胜,三代以后以霸道胜得力胜德霸胜王的历史退化论

④朱熹不仅是理学家而且是经学家,是集学者和哲人为一身的宗师。 19.王阳明 致良知

良知是指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当即呈现于当下判断 含义

致良知就是使良知至其极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 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q1p44bwb39x6b6430w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