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习过程是学生的创造过程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已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节课分数的意义正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而获得的,不是教师“灌”给他们的。这样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带着解决问题的明确目的,认真观察、思考、群体讨论与交流,终于发现并领悟了新知识。
2、鼓励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是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学,养成乐于自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这节课在归类概括分数的本质意义后让学生自学分数各部
分的名称和含义,自学后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知道学生学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组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意识与习惯,这是群体参与学习的重要举措,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节课在探寻“分数的意义”的关键处组织讨论与交流,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阐述想法的机会,也能受益于他人,还能够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情感交流。
但是,在如何实施反馈调整策略时,实践的力度还不够,主要原因是自己还很难跳出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束缚。如教学中若能例举下列问题作为教学反例,将使本节课更加完美。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正反两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感性认识,体现了习题设计的发展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学”的方法的研究。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力图让学生在开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在本案例中,通过创设猫妈妈分绳子的教学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急于要帮小红猫排疑解惑,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操作,达到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二、营造氛围,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
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在案例中,通过猫妈妈分绳子,小花猫说猫妈妈偏心眼。这时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小花猫的话对不对,你准备怎样来着手研究它?这时学生的好胜心被激活了,有的迫不及待的说,有的一声不吭地动手实验着,后来通过学生的实验有力地证实了小花猫的话是错的。就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情节中,使学生随着情节的推进一步步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得趣味盎然,意犹未尽。
三、轻松练习,发展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为了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课堂教学后期产生注意力分散,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练习设计方面,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同时也应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与开放性。在本案例中设计了:①有探究结束后的数学诊所,②有新课中的尝试性练习,③更有智力大挑战部分的必答题、抢答题、竞赛题以及游戏活动。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相互督促、相互补充、相互竞争,较好地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尤其是获得优胜组的那些同学个个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喜悦,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