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P55: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试运用这一观点 ,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照辩证法办事”的生动体现。 3.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追问:
能不能用联系的观点论述呢也就是人与和谐社会,自然间的联系 回答:
人与自然界联系书本就有,至于和谐社会哲学这个是新的东西,我们那时候没学过! 不过给点资料你参考:
第一、作为社会公民的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如身与心,认知、情感与意志,存在与本质(个体存在与类本质)等的和谐。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因此,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赖以建立的主体性基础。
第二,人与人之间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
第三,社会系统内部诸种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具体地说,也就是经济、政治、观念文化以及社会(狭义)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另外,还有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关系的和谐,也属于社会系统内部诸种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
第四,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就人与社会两者的关系而言,归根到底,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
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的存在。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第五,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就世界范围而言,就是“和谐世界”的构建。构建和谐世界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或内容。构建“和谐世界”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本身的内在组成部分或内容,其现实根据在于,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单纯性存在已消失。
第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所处的周围的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内化为社会的一部分,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与人联系的纽带”(马克思)。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必将愈益趋向融合和统一。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 , 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 , 联系具有客观 ,普遍性和条件性 , 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 , 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 , 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 , 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第二章.P98
1.如何理解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在现代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三者紧密相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既然实践是如此重要,青年学生成才和实践是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去投身社会实践。
2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P75-78.
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一、区别:
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二、联系: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①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 ②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①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认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干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②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实事求是。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真正权威,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一致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的运用。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 (3)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第三章.P147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人们在为生存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中,必然要发生两种关系,一是人同自然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力;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因为:社会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维持生存。而为了生存和生活需要衣、食、住及其他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都是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的。生产劳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的,因而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和基础。整个社会形态,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在此意义上,没有生产方式就没有人类社会本身。”
2.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2 )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 )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