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17年上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全卷分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2.全卷满分100分,时量90分钟。
3.考生务必将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计48分。在每道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曹魏时出现了一种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的灌溉工具是
A.曲辕犁 B.水排 C.翻车 D.筒车
2.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宋朝 D.明清 3.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
4.顺治六年,国际瓷器市场的“中国时期”结束,日本的伊万里瓷出口却迎来了持续140年的鼎盛时期。“中国时期”结束,关键原因在于
A.瓷器质量的骤降 B.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技术创新的停滞 D.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5.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据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B.哥伦布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C.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D.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
6.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省,大洋洲有新西兰;法国有奥尔良,美国有新奥尔良。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历史背景相同 B.地理环境相同 C.世代友好交往 D.殖民扩张的结果 7.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比例 城市总人口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A.圈地运动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自由贸易的发展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电力时代,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下列发明或创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②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③本茨研制成三轮汽车 ④瓦特改良蒸汽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穿洋
1
布的主要是城镇商人和富裕阶级,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居民都穿土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D.人们生活贫困购买力低下
10.据统计,1872-1894年中国商办企业设厂数是53家,资本共4697万元,占近代工业总资本的
9.6%,而1895-1913年,中国商办企业设厂数高达463家,资本达90801万元占近代工业总资本的41%,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 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经济 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11.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
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12.1978年7-9月,国务院召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
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要求利用市场活跃流通。如平反的孙治方重提了“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的观点。该会议
A.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结束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从理论上阐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1984年5月18日,青岛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正式批准成立。这是山
东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也是全国第二家合资租赁企业。这一企业的出现表明 A.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沿海经济开放带形成 D.改革开放从此开始
14. 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 导致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C.清政府自身改革的需要 D.辛亥革命的影响
15.“……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材料描述的技术领
域是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讯
16.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将自己的网站网址设为www.m1905.com,采用“1905”是因为这一年
A.世界第一部电影产生 B.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 C.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 D.产生了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17.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西方对苏联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加盟 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18.图1是一幅关于美国经济的图表,数据表明
A.新政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B.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C.新政对美国的经济作用不大 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19.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人把政府提供的
福利看作为自己的“福利权”,分不清楚“权利”和他人“给予的权益”。这种观念 A.增加了社会问题发生率 B.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降
2
低了社会消费总水平
20.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能依靠革命所产生的群众的热情来建立,而只能在这种热情同劳动者对
自己劳动的物质关心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为此,苏俄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颁布《土地法令》 C.实行粮食税 D.采取义务劳动制 21.“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
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这一改革导致苏联 A.国民经济迅速好转 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国内局势失控并最终解体
22.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扶贫办向世界某机构申请长期贷款,成功实施了西南扶贫、山西扶贫、
秦巴山扶贫等项目。提供贷款的机构应该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盟
2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北美、
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合作国家最多的一个区域性集团 B.亚太经合组织是合作程度最高、最典型的经济集团 C.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差异 D.欧盟成员国之间仅限于经济合作
24.在经济全球化全球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
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这表明 A.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B.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C.经济全球化只是理论不可能实现
D.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计52分。其中,25题16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0分。) 2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2
材料二 “若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
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摘编自乾隆《震泽县志》 材料三 《户部则例》规定:“关税短缺令现任官赔缴”。为抑制民间商业活动,清王朝广设
钞关,重征商税。有偷越关卡及偷漏税者,客商依律治罪,地方官一并议处。《大清律例·户律·课
3
程》规定:“不纳课程者,笞五十,物货一半入官。”这些规定及税吏法外肆意勒索,使商人们
视关卡为畏途。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
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摘编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4分)
(2)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8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英国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英国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三 1500-1750年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前工业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英国的商业贸易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起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商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为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论英国历史上的重商主又市场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述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的原
因。(6分)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