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为落实山东省素质教育教育会议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推进我校初中课堂教学改革。我们遵循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构建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作业设计、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在我校“三段五步”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制定了我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语文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我们充分认识到:
1、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文积累,使之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应成为主要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语文要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结合汉字和汉语的自身特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感悟、习得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学法的指导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我校的“三段五步”的教学模式正是在以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负增效为着眼点而创建的。
二、模式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语文的特点,我们充实并制订了我校初中语文五步教学模式,即情境创设,目标定向——学案引导,整体感知——自主研读,揣摩妙点——合作探究,品味鉴赏——拓展迁移,总结反思。
三、实施意见: 1、情境创设,目标定向
“情境创设”主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情感,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它起到一个铺垫和桥梁的作用。
“目标定向”是在上课前明确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应更多地使用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阅读”、“理解”、“懂得”、“体会”、“联系上下文”等词语,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堂语文课而非其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明确具体才能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
2、学案引导,整体感知
通过学案引导,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从宏观上明确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感情基调、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3、自主研读,揣摩妙点
本阶段的学案可以设计几个有关的问题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语段的研读,要求学生依然在学案的引导下,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对课文的精要语段、重点内容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精心研读,深入探究,在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4、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语文教学实际上主要是语言的教学,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对话,从而透过语言与作者真正地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对语言赏析能力的培养。各学习小组要合作攻关,这一环节用时长短依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灵活掌握,教师则是以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点拨引导,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的。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小组推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探究、体验的成果,在班内交流、展示,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
5、拓展迁移,总结反思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课本仅仅是个例子,在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的同时,我们要适当地做好课本的延伸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视野。本阶段主要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其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问题的设计和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拓展性训练,起到教学开放性效果。并且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自己的表现、收获等进行总结、归纳、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了以上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上模式,我们在教研讨论时,也不断指出,遵循模式,又不能拘泥于模式,不同的课要上出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教师更要上出不同的特色,我们更提倡在基本模式的指导下,每个教师都绽放出自己独具魅力的色彩,从而使我校初中语文教学的天空更加异彩纷呈、光辉灿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