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52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9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80,实验学时10。 学 分:5.0
适用对象: 环境工程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二、课程简介
《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过程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分离过程原理和反应工程原理三部分。环境工程原理基础部分主要讲述物料与能量守恒原理、传递过程等。分离过程原理部分主要讲述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的基本原理。反应工程原理部分讲述化学和生物反应计量学、动力学、各类反应器的过程解析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资源化工程、物理污染控制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后期相关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物料与能量衡算、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 分离过程的原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原理。
3. 反应工程原理:主要包括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基本设计理论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2、了解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与原理。 3、了解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环境问题与环境学科的发展 2. 环境污染与环境工程学
3. 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体系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体系等。 4. 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的基本类型 5.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课后练习
教材10-11页:1.1-1.7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课件),适当开展讨论。
第二章 质量与能量衡算 (一)目的与要求
1. 熟练掌握各种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换算。 2. 熟练掌握质量衡算方法和能量衡算方法。
3. 掌握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换算, 掌握量纲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常用物理量
1、主要内容:计量单位、物理量的单位换算、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
1.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单位其单位换算,量纲,浓度及其表示方法,流速、
流量、通量的概念
2.要求重点掌握各种浓度的表示方法及相互换算,掌握常用物理量的单位
换算。掌握流速、流量、通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质量衡算
1、主要内容:质量衡算的基本概念,总质量衡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衡算系统的界定、总衡算与微分衡算、总物料衡算、某元素或某物质的衡算、稳态非反应系统的衡算、稳态反应系统的衡算、非稳态系统的衡算。 3、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各种质量衡算。 第三节 能量衡算 1. 主要内容:能量衡算方程,热量衡算方程,封闭系统的热量衡算,开放系统的热量衡算。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封闭系统的热量衡算(无相变条件下的能量衡算,有相变条件下的热量衡算),开放体系的热量衡算。 3.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能量衡算方法。
(三)课后练习
思考题与习题:教材45-47页:2.1、2.3、2.5、2.7、2.10、2.14。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课件),适当开展讨论。
第三章 流体流动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管流系统的质量衡算和能量衡算。
2. 掌握液体流动状态及雷诺数、理想流体、实际流体、动力黏性系数的概念,掌握牛顿黏性定律。 3. 掌握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计算。
4. 掌握管路计算和流体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流系统的衡算方程
1. 主要内容:管流系统的质量衡算方程、管流系统的能量衡算方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管流系统的质量衡算、管流系统的总能量衡算和机械能衡算。
3. 能力要求:掌握管流系统的质量衡算、总能量衡算和机械能衡算方法。
第二节 流体流动的内摩擦力
1. 主要内容:流体的流动状态、流体流动的内摩擦力。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流体的层流和湍流、雷诺数及其与流体流动状态的关系,牛顿黏性定律、动力黏性系数、流体类别、流动状态
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3. 能力要求:掌握液体流动状态及雷诺数、理想流体、实际流体、动力黏性系数的概念,掌握牛顿黏性定律。
第三节 边界层理论
1. 主要内容:边界层理论的概念,边界层的形成过程,边界层分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普兰德边界层理论的要点,绕平板流动的边界层的形成,圆直管内流动的边界层,边界层分离。
3. 能力要求:一般掌握边界层理论和边界层的形成过程。 第四节 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 1. 主要内容:阻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圆直管内流动的沿程阻力损失,管道内的局部阻力损失。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阻力产生的原因及阻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圆直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通式,圆管内层流流动的速度分布和阻力损失,圆管内湍流流动的速度分布和阻力损失,管道内的局部阻力损失。
3. 能力要求:掌握阻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及阻力损失的计算。 第五节 管路计算
1. 主要内容:简单管路的计算,复杂管路的计算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简单管路的计算,分支管道计算,并联管路。 3.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道路计算。 第六节 流体测量
1. 主要内容:测速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转子流量计,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流体流速和流量的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3. 能力要求:掌握流体流速和流量的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四)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本章设置一个实验,既《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实验为3个学时。
思考题与习题:教材105-109页:3.1、3.4、3.5、3.7、3.9~3.16。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课件),适当开展讨论,安排1次实验,1次习题课。
第四章 热量传递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热传导的基本原理,掌握傅立叶定律及平壁和圆筒壁的热传导计算。
2、理解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牛顿冷却定律及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 素,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及经验关联式的用法,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3、理解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及两固体辐射传热的计算。
1. 掌握传热过程的计算,传热速度方程式,传热负荷,平均温度差,总传热系数计算及了解强化传热过程,途径。
2. 了解工业生产中常用换热器的类型,结构,并能进行列管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热量传递的方式
1. 主要内容:热量传递的方式。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 3. 能力要求:了解热量传递的方式。
第二节 热传导
1. 主要内容: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通过平壁的稳定热传导、通过圆管壁的稳定热传导。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通过平壁的稳定热传导(单层平壁的热传导、多层平壁的热传导),通过圆管壁的稳定热传导。
3. 能力要求:掌握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和热传导的计算。 第三节 对流传热
1. 主要内容: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对流传热的机理、对流传热速率、对流传热的经验公式、保温层的临界直径、间壁传热过程计算。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对流传热的机理(流动边界层的传热机理及温度分布,传热边界层),对流传热速率(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系数)、对流传热的经验公式(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式、无量纲方程式、管内强制对流传热、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蒸气冷凝传热)。保温层的临界直径、间壁传热过程计算(总传热速率方程、总传热系数、传热推动力、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 3. 能力要求:掌握对流传热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对流传热速率及传热系数的计算,掌握间壁传热过程的计算。 第四节 辐射传热
1. 主要内容: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辐射能力、物体间的辐射传热、气体的辐射传热、对流和辐射联合传热。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热辐射、热辐射对物体的作用、辐射传热;黑体的辐射能力、灰体的辐射能力,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吸收能力的关系;物体间的辐射传热;气体辐射的特点、气体的辐射能力E和黑度ε;对流和辐射联合传热。 第五节 换热器
1. 主要内容: 换热器的分类与结构形式、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强化换热器传热过程的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