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量和单位
量和单位必须采取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五)标题层次
论文(设计)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各部分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数字编号方法,按三级标题编写。 (六)注释
毕业论文(设计)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一律用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统一用①②自然编号,文中的序码格式为上标。
(七)公式
公式居中书写,公式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八)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表序、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χχ”。
(九)插图
插图应用绘图笔绘制或用计算机绘制,不得徒手勾画,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应与正文呼应。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全文插图可以统一编序,也可以每部分单独编序,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缺。
(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有:著作、期刊、学位论文集、专利等几类,应按文献号、作者、文献名称、出版社和出版日期(期刊则按刊物名称、卷、期)等顺序书写。应特别注意书写顺序和标点符号,写法应规范。可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标注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列写,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序码用方括号括起,如[1]、[2]等,文中的序码格式为上标。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
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著作,C—
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文献类型的,采用字母“Z”标识。格式为:
1. 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 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 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 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 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 研究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