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1.1平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重点: 准确理解平面的特点和基本性质.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点:平面的画法与表示;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教育点:教育学生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唯物主义精神. 探究点:平面的基本性质.
考试点:正确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与判断. 易错易混点:平面基本性质的应用.
拓展点:共面、共线、共点问题的证明与判断. 二.引入新课
思考:观察长方体,你能发现长方体的顶点,棱所在的直线,以及侧面、底面之间的哪些位置关系?
A A1 D
B
D1B1
C1
C
长方体由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围成.有些面是平行的,有些面是相交的;有些棱所在的直线与面平行,有些棱所在的直线与面相交;每条棱所在的直线都可以看成某个平面内的直线等等.
教师总结:以上位置关系即是本章重点学习的内容,如何用数学符号表述?又该如何推理证明呢?首先从本节平面说起.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长方体,整体认识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本章研究的重点.
观察:请你从适当角度和距离观察桌面、黑板面或者门的表面,它们呈现出怎样的形象? 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桌面、平静的海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物体吗?
【设计意图】创设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在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引出平面的概念.
三.探究新知 1.平面含义
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和直线的无限伸展是一个道理. 口答: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 一个平面长4m,宽2m.( ) ② 一个平行四边形长4m,宽2m.( )
③50个平面重合在一起时比5个平面重合在一起时厚.( ) ④“书面”就是一个平面.( )
请问:你能从“无限延展”得到平面哪些特点? 无边界;无大小;无厚度. 教师总结:典型的三无产品.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加深对平面无限延展的认识.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师: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
【设计意图】从已学的直线画法入手,简单易懂,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师:这是一条直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纸上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而要加以想象——两头无限伸展,才能认为这是一条直线,否则,只能表示一条线段. 师:我们能否根据直线的画法,想出平面的画法来?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直线,使学生明白,只要画出平面的一部分,加以想象——四周无限扩展即可表示平面.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问题1:请画出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分别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 问题2:分别用符号表示出:点M在平面?内; 点P在平面?外.
教师说明:1.“通常”的意思是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用其他平面图形表示平面; 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
D C
问题1: ?
A ?
B
?l
表示为:平面ABCD、平面AC或者平面BD; 或者平面?
3.点与平面的关系与表示
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问题2:点M在平面?内,记作:M?? , 点P在平面?外.记作:P?? 探究:在长方体中体会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
D1C1
A1 B1
D
C
A
B
点A在直线AB上,记作:A?直线AB;点A在直线BC外,记作:A?直线BC;记作:AB?平面ABCD;记作:AB?平面A1BCD1;直线AB在平面ABCD内,直线AB在平面A1BCD1外,直线AB与直线BC交于点B,1记作:AB?BC=B;1
直线AA与平面ABCD交于点A,记作:AA?平面ABCD=A;【设计意图】通过长方体模型将点、线、面位置关系用集合符号表示出来. 课堂例题
例1:如图,用符号表示下图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分析:根据图形,先判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符号表示出来. 解:在(1)中,?在(2)中,
??l,a???A,a??B,
???l,a??,b??,a?l?p,bl?p
【设计意图】通过例子,帮助学生掌握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符号的正确使用. 4.平面的基本性质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直线和平面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将手中的笔假想成一条直线,将课桌面假想成一个平面,能否摆出直线和平面只有一个交点的情形? 2.能否摆出直线和平面只有两个交点的情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