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安塞腰鼓复习提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1:59: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安塞腰鼓》复习提纲

一、 生词:复习注释、圈划的词语。 二、文化、文学常识。

1、各地所特有的文艺样式:四川:变脸 东北:二人转 安徽:黄梅戏

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2.作者简介:刘成章 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题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明结构。

1、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哪三大部分?

2、首先分析一下主体部分:腰鼓表演的过程。

(1)这一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请找出: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自然段反复出现,总结这句话的作用:

(1)结构上:这句话是线索,贯穿全文,突显层次,使全文语言回环往复,产生音乐美。 (2)内容上:本句话运用反复手法,极好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3、这一部分从哪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的呢? 明确:(1)5-13段:恢弘的表演场面。 (2)14-17段:激越的腰鼓响声。

(3)18-22段:表演者:黄土高原的后生们 (4)23-27段:奇丽的打鼓舞姿。 二、读文章,品味语言 1、朗读第1-4段 (1)品味:“茂腾腾的后生”。 ...“茂腾腾”形容充满活力,用在后生前面表现了黄土高原那些后生们的茁壮、朴实、自然、...

健康,充满生命的激情。

(2)表演前的后生们给你怎样的印象?(原文中找词语来形容) 明确:朴实、沉稳、安静。

(3)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呢? 明确:用了比喻句,“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形象生动表现了后生们的朴实美与沉静美。 (4)表演前的气氛用一个词来形容——“安静”:人静、鼓静、环境静。 (5)为什么要写“南风吹动”呢?

明确:对南风的描写以动衬托了人物的静,也预示了下面将有一场火暴、不平凡的表演。 (6)注意“呆呆的”(拟人),形象表现了表演前鼓的安静。“似乎”表猜测,去掉后成了肯定没响过,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2、朗读第5-13段:恢弘的表演场面。思考:

(1)第6段一个“看”字为何独立成段?

明确:单独成段,引人注意,强调了人、鼓由静到动的转变。

(2)你觉得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有怎样的特点?(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明确:壮阔、豪放、火烈

(3)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生动地描写的?

明确:7段:排比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写出了击鼓者击鼓的力度和生命沸腾、力量喷涌的情景。

比喻“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形象写出了后生们表演时的激情、气势和后生们的力量美、豪放美。

比喻、排比“骤雨一样??风姿”具体形象写出了腰鼓响时的声音、力量和表演的气势雄浑。

8段:反义词的运用形成对比,突出了鼓响给冰冷、恬静、困倦的世界带来光、热、力量等巨大变化,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9-11段,段落排比。作者联想到了: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人的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生命的激情、力量的伟大、忘却功名利禄,不计较得失。

(4)划出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并概括黄土高原人的性格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排比) 写出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3、阅读14-17段:雄壮的腰鼓声。思考: (1)作者是怎样描写腰鼓响声的? 明确:依次写了鼓声撞击山崖(14段)、观众心里引起隆隆回响、共鸣(15段),以及作者对此的联想(16段,排比)。

(2)作者为什么要写山崖、观众的心都变成“牛皮鼓面”了?

用环境、观众的感受多方位来侧面渲染鼓声奇特的震撼力,使鼓与人、环境融为一体。 4、阅读18-22段:表演者: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思考:

(1)后生们的动作、外形给你怎样的印象?——有力、健康、原始?? (2)如何理解:“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磅礴的力量!”

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原始、健康的生命,因为苦难,他们有着最原始,最热烈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综上,你如何理解对打鼓的后生们的描写?

明确:1、后生们具有朴实、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2、作者歌颂了后生们不可遏制的蓬勃生命力。 3、以及他们对冲破束缚、闭塞的渴望。 (4)如何理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内容上:1、通过对比(反衬)进一步表现了惟有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出粗犷、豪放的后生和激荡的鼓声。安塞腰鼓也只属于黄土高原这块厚土。2而江南秀润美丽更适于轻歌曼舞。 结构上:在文中起转折作用,使情感稍缓,文笔稍顿。) (4)“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如何理解“土厚”? 明确:不仅指黄土高原的厚实,更指黄土高原历史的厚重、文化沉积的厚实。

5、阅读23-27段:奇丽的打鼓舞姿。思考: (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打鼓舞姿的?

明确: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四个角度。 写出了奇丽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

(2)注意:25-27段反复修辞手法,深化主题、强化情感。

注意:27段 短句,排比,读来清脆、响亮、有力,强烈表现了安塞腰鼓的奔放、热烈。

6、朗读第三部分(28-30段)演出后的寂静。

当闹声突然停止后,人们会觉得特别静,作者用静来反衬闹。 思考:作者为何结尾要写“鸡鸣”? 明确:1、“鸡鸣”是天亮的标志,是新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2、同时写鸡鸣以声衬静,突出了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四、中心: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描写,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 五、问题拾遗:

1、根据文意,将“飞溅”、“亢奋”、“燥热”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的括号中。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答案:燥热、飞溅、亢奋) 2、“百十个斜背着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用了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形象生动表现了后生们表演安塞腰鼓时的激情与气势,和他们的力量美、豪放美。)

3、文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五个句子为什么不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答案:为了突出逗号前的部分,强调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同时用短句,显得节奏明快、有力、有气势,与表达的内容一致。) 4、“隆隆”、“隆隆隆隆”这些拟声词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连续大量运用拟声词,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似乎耳边也有巨大的腰鼓声响,具有强大的气势和冲击力,突出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5、简析加黑词“茂腾腾”、“咝溜溜”的表达作用。

解析:分析以上两词应注意叠词的特点。抓住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的特点。 答案:加点词运用叠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后生”们的虎虎生气和活力,南风的清爽、甜蜜,表达了作者赞赏、喜爱之情。 6、“高粱地”是人物背景。舞台设计这样的背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既点出安塞腰鼓的发源地,又烘托出“后生”的朴实性格,使整个舞台气氛极具生活实感。

7、为什么要写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答案:反衬下文击鼓时的火烈、壮阔,又写出了人物的自信,内蕴的生机与活力。 8、腰鼓“呆呆地”,这里运用的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何好处?

拟人。赋予安塞腰鼓以人的情态,为下文安塞腰鼓的撞击、火烈起到强烈,鲜明的对比作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

么一股劲”?)

答:“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让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10、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答:高原人民有着自然、健康、原始的生命,因为苦难,他们有着最原始,最热烈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11、'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 12、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动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眼花缭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

13、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浑厚的鼓声、深厚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广阔的时空写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力量,以及作者对它无限神往。

搜索更多关于: 安塞腰鼓复习提纲 的文档
安塞腰鼓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swot3icz73j4le875q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