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
2、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F1体细胞中,含等位基因D、d,但只表现显性性状
4、F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人不同配子,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5、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F2出现三种基因型:DD、Dd、dd,两种表现型:高茎:矮茎=3:1 (1)F1高茎*矮茎 →子代高:矮约1:1 结论:
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D和d配子比1:1
基因分离定律适用范围: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分离 作用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实践应用:
(1)杂交育种遗传病预防 (2)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生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 2、无性生殖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數分裂:
1、减数第一次分裂
产生次级性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2、减数第二次分裂
产生精细胞、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精子形成过程 3、卵细胞形成过程
受精作用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假说
证据:染色体和基因在行为上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2、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伴性遗传
伴Y染色体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
伴性遗传病类型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连续遗传,患者女多男少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隔代交叉遗传,患者男多女少
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②隔代遗传 应用
根据性状推断后代的性别,判断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在, 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伴性遗传与遗传两大基本定律的关系:特殊性 三、基因的本质 DNA的分子结构:
1、化学组成:(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组成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 (3)基本组成单位链接方式:聚合 2、空间结构:(1)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3)结构特点: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DNA的复制:
(1)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2)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3)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4)时间:有丝分裂期间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5)条件:模板,原料,能量,多种酶等。 (6)过程:解旋--合成子链--形成子代DNA分子 (7)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8)意义:DNA分子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由亲代传给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复制出现差错产生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9)有关计算
研究DNA复制方法:同位素标记和离心法
基因的表达: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1)转录: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模板:DNA一条链
条件:ATp,RNA聚合酶
原料:游离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产物:RNA (2)翻译: 场所:核糖体 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 运输工具:tRNA 产物:蛋白质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重组 基因工程
(3)特点:只产生新基因型,不产生新基因 (4)意义: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为生物变异提供丰富来源 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染色体结构变异:
(1)种类:重复,缺失,倒位,异位
(2)结果: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 (3)实例:猫叫综合征
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减,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减 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发生时期:DNA分子复制期
(3)原因:内,异常代谢产物。外,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4)意义:新基因产生途径 生物变异根本来源 生物进化原始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