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1 20:42: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请看一个实验(实验器材:一个生鸡蛋,一杯400ml

清水和一杯400ml饱和盐水):生鸡蛋放进清水中,鸡蛋怎么样了? 生(合):鸡蛋下沉。

师:生鸡蛋放进盐水中,大家观察鸡蛋又怎么样了? 生(合):上浮。

师: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呢?(学生沉思一会儿)这是因为:清水的浮力小于鸡蛋的重力,所以鸡蛋下沉;盐水的密度增大(比清水大),使得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所以鸡蛋上浮。因此,要获取新知识、新理论,必须通过实验得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主要论述实验精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板书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首先,大家一起来了解作者——丁肇中(出示幻灯片,学生边看教

师边介绍)。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丁肇( )中 彷徨( ) ...生1:丁肇( zhào )中 .生2:彷徨( páng huáng ) ..

师:解释下列词语:“彷徨”、“齐家”、“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生3: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何处去。 生4: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

生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协助。 生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好。接着,请大家一起来理解课题:哪位同学来说说,“在《大学》

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生: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师:“格物”和“致知”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师: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跟今天丁教授所说的目的和含义会不

会一样? 生:不会。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什么?请大家勾画出课

文中相关的句子。 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

师:课文中揭示“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生: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

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师:大家一起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两个意义朗读一遍。 生(合):(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告诉我们的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请问这篇文章的文体

是什么? 生(合):议论文。

师:对,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板书:议论文)我们必须掌握议论文

哪三要素?

生(合):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师:一般的议论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合):总——分——总。首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

题(得出结论)。

师:快速阅读课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论证思路。(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好段序,并板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 师:有没有其他划分方法?

生: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2)、第三部分(13)

师: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可以。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

问题?

生(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教师板书) 师:作者认为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什么? 生(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师板书)

师:作者的观点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出现,因此我们可以把第一、二自然

段合为一个部分。作者认为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必须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大家观察这是课文的什么? 生(合):题目(课题)。

师:因此,题目即是作者的观点,也是文章的论点。(板书:论点)请问:

作者围绕“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个问题进行几个方面

的分析?举了哪些事例?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 师:具体哪三个方面?

生:首先提出对实验的态度:不能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师:这是谁的例子? 生(合):王阳明。

师:作者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

生: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师:这里作者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

为例子。那么,我们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文章哪个段落告诉我们?

生(合):第三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 生(合):(齐读)

师:中国传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平天下,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是寻求新知识。换一句话说,针对自然科学而言,中国传统教育研究的是哪个方面? 生(合):社会科学。 师:它们注重的是什么? 生(合):理论。

师:因此王阳明最终宣告失败,其实他没有真正做到“格物”,他是怎样做? 生:格己。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tfgy90dh65ap1c1kzfj507xn0uyq600qi0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