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应对学生开放性发言的技巧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深入赏析后,学生的发言自然会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此时,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发言的“散”处、“阻”处和“杂”处组织教学并进行引导,如此方能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放飞思维。
关键词:深度阅读 发散性思维 开放性发言 组织引导
如何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放飞思维?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鲜明地体现着教师对教材的独特处理和整合能力,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和对话。然而教师进行开放性的阅读教学提问,自然会得到学生异彩纷呈的回答。毋庸置疑,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是生动活泼的,甚至会“忘乎所以”。此时,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开放性发言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组织课堂教学。
一、教师可以在学生开放性发言的“散”处进行概括
所谓发言的“散”处,是指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看法不一致,呈现出多样性。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体现在回答中,唯有如此,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体现,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开放性发言的“散”处进行概括,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斑羚飞渡》是一篇动物小说,故事深刻感人,情节曲折生动,因此深得学生喜爱。在新课一开始,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假如此时此刻,你是斑羚群中的一只斑羚,你会怎么做?”
问题一提出,班上就“炸开了锅”。一个学生大声说道:“跳下去,为了自尊。”另一个学生马上喊道:“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能轻言放弃。”“对,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第三个学生附和道。又一个学生激愤地说道:“我们争取跳过悬崖!”他用了“我们”,看来已完全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中。这时,一位平时较沉默但感情丰富的女生发言道:“我会劝说猎人们放下猎枪,放斑羚们一条生路。人类怎么可以这样?”只见这位女生的眼圈已微微泛红,真是情到深处了。
笔者在学生动情地回答后,首先肯定了学生们的真阅读、真感受,学生听了后也安静下来。接着,笔者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那群面临险境的斑羚们是怎样做的。它们的举动一定会深深地打动我们,因为它们用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赢得种群生存的机会。”老师在对学生开放性发言的“散”处做概括时,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对课文的解读,课堂流程推进得很顺利。
二、教师可以在学生开放性发言的“阻”处教给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