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 2分×4=8分) 1、课程资源: 2、教学风格: 3、道德素质: 4、谈活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班级授课的两种变式是 、 。
2、以学生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 。
3、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心理动力、 、 构成的。 4、我国学校的德育是 、 。 、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
5、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课的类型有新授课、巩固课、 和 。 6、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三、单项选择题(2分×15=30分) 1、教育名著《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 A、卢梭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2、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因素是 。
A、人的发展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关系 3、重视组织学生复习是贯彻 原则的基本要求。 A、巩固性 B、直观性 C、循序渐进 D、启发创造 4、“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只重智育,忽略了其它各育 B、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C、只增长了知识,忽视了智力的培养 D、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效果具有 。 A、艰苦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6、因材施教原则的精神实质是教学中要 。 A、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B、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C、根据不同的教材 D、设置不同的专业、学科
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就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8、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9、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是“现代教育”派的主要观点,其代表人物是 。 A、卢梭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10、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 。
A、政治的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文化的发展 D、人口的增长
11、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因而教育具有 。 A、服务性 B、福利性 C、社会性 D、生产性
12、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 。 A、周边情况 B、社会面貌 C、外部世界 D、生活氛围 14、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 拉斯 D、杜威
15、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它还称为 。 A、经验课程 B、学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整合课程
四、辨析题(先指出下列命题的正误,再说明理由。每小题3分,共12分。) 1、直观教学必须利用直观教具,否则就不能进行直观教学活动。 2、教学等同于智育。
3、学生的主要认识任务是通过掌握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 4、教学原则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五、简述题(5分×5=25分)
1、简述学生的审美素质的概念和结构。 2、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3、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 4、教育的主导作用有哪些体现? 5、简述教师专业能力的结构。
六、综合论述题(13分)
用比较贴切的三个实例分别说明教育的三种社会功能,同时还要在理论上进行一定的分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2分×4=8分)
1、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2、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较稳定的教学行为方式。
3、道德素质:是学生在掌握各种道德准则,并运用这些道德准则去
规范自己的言行、评价各种道德现象、调节各种道德关系
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素质。
4、谈活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以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班级授课的两种变式是 复式教学 、 现场教学 。 2、以学生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演示法 、 参观
法 。
3、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心理动力、 适应性因素 、 创造性因素 构成的。
4、我国学校的德育是 政治教育 、 思想教育 、 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
5、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课的类型有新授课、巩固课、 技能
课 和 检查课 。
6、 教学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三、单项选择题(2分×15=30分) 1、教育名著《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 (C)A、卢梭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2、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因素是 。
(C)A、人的发展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关系
3、重视组织学生复习是贯彻 原则的基本要求。 (A)A、巩固性 B、直观性 C、循序渐进 D、启发创造 4、“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在于 。
(B)A、只重智育,忽略了其它各育 B、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C、只增长了知识,忽视了智力的培养 D、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效果具有 。 (D)A、艰苦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6、因材施教原则的精神实质是教学中要 。 (A)A、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B、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C、根据不同的教材 D、设置不同的专业、学科 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就是 。
(A)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8、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
(B)A、孔子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9、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是“现代教育”派的主要观点,其代表人物是 。
(B)A、卢梭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10、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 。
(B)A、政治的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文化的发展 D、人口的增长
11、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因而教育具有 。
(D)A、服务性 B、福利性 C、社会性 D、生产性
12、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将所学知识
运用于实际,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