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4:34: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 3.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统计学指标、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

4.希波克利特对于心理异常现象的观察相当细致,说明古希腊学者对行为异常已有初步的认识,看到了心理异常现象与人脑的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克雷丕林把变态心理学和现代医学及现代心理学联系了起来,其最大贡献是在实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之间搭起了桥梁(创始人),提出了许多变态心理学研究课题。 第三章:

1.(选)一旦过分运用货运用失效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表现的几种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

2.埃利斯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贝克创立了认知转变疗法。 第五章(重):

1.(名解)不识症:患者不能把客观物体作为整体来感知,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含义,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感知异常现象称为不识症。

2.(名解)错觉: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3.(名解)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4.内感性不适和内脏性幻觉(定义、区别)

内感性不适又名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如牵拉、挤压、游党虫爬、扭转等感觉。多见于具有疑病症状的各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脑外伤后综合症或更年期精神障碍。

内脏性幻觉:是固定于某个内脏或躯体的异常感觉。如感到某一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或感到昆虫在器官内爬行等等。这类幻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结合在一起。该症状多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和抑郁症。 5.常见的遗忘:(1)顺行性遗忘:识记过程障碍 (2)逆行性遗忘:回忆障碍 (3)进行性遗忘(老年性痴呆):回忆和再认障碍

(4)心因性遗忘:是由沉重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引起,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与病人犯了某种严重错误或罪行有关。

6.(选)区分似曾相识症、旧事如新症、错构症、虚构症P57-58 7.思维迟缓又称抑制性思维,思维破裂又叫思维破碎。思维贫乏(内容方面)与思维迟缓(速度方面)的区分。 联想过程的障碍:(1)联想过度:思维奔逸、随境转移、音联、意联

(2)联想贫乏:思想贫乏(精神分裂症的三种基本症状为:情感淡漠,意志和意向缺乏,思想贫乏)、思维迟缓(抑郁症典型症状)

(3)联想错乱:思维松散、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

8.关系妄想与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等其他妄想症的区别在于,关系妄想是一个大类,差异大。

9.(选)属于自我贬斥性质的妄想有:自责自罪妄想、疑病妄想。 第六章:

1.躁狂症的疾病表现和诊断,具体表现

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三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四项): ① 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② 语量增多;

③ 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④ 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⑤ 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⑥ 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⑦ 睡眠需要减少; ⑧ 性欲亢进。

2.情感倒错、情感淡漠和情感减退的区别:

情感倒错是一种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即病人的情感体验和反应与外界刺激的性质不符。(遇悲哀的事情却是喜悦的神情)表现有内心体验缺乏统一性;情感反应与目前的境遇不相称;内心活动与表达缺乏相关性、配套性。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基础症状。

情感淡漠的病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生离死别无动于衷)是精神分裂症多见又具有特征性意义的症状。

情感减退的病人对各种外界事物逐渐丧失相应的态度和内心情感体验。(巨大干扰才可能表示一点反应)多见于器质性痴呆状态、晚期精神分裂患者中。 3、(名解)刻板动作:病人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持久地、机械地重复做着一种单调的动作,如患者反复用手将扣子解开又扣上,扣上又解开,称为刻板动作。

第七章:

智力迟滞的四个等级(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

轻度:IQ在50 ~ 70之间 “能教育者” 中度:IQ在35 ~ 49之间 “能训练者” 重度:IQ在20 ~ 34之间

极(重)度:IQ在20以下,心理年龄约3岁以下 其他:IQ在70 ~ 86之间(边缘智商)

第八章:

1.人格障碍的分类:ICD-10关于人格障碍类型的分类:

(1)偏执性人格障碍。主要特征:猜疑、偏执(过敏多疑、固执己见、极易记恨),表现为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社会隔离,过分警惕。

(2)分裂样人格障碍。特征:外貌奇特、社会隔绝、情感疏远(个性孤僻、情感冷淡、富于幻想),表现为孤单、冷淡的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将精力投注于非人类的事物(如数学)。

(3)分裂型人格障碍。特征:社会隔绝(阴性)、情感疏远、古怪行为(阳性)、多疑敏感易羞耻,表现为认识或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

(4)自恋型人格障碍。特征: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妄自尊大,表现:自我中心,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 (5)冲动型人格障碍 (6)戏剧型人格障碍 (7)强迫型人格障碍 (8)回避型人格障碍 (9)依赖型人格障碍 (10)反社会人格障碍

DSM-IV中列出10种人格障碍,分3大类群 A类群:“怪异型”,疑神疑鬼;行为古怪、奇异;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障碍 B类群:“野蛮型”,以不良冲动行为为特点;戏剧化、情感强烈、不稳定;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 C类群:“依附型”,对人或环境有特殊要求;紧张、焦虑行为;回避型、依赖性、强迫型人格障碍。

2.各种人格障碍的代表性症状:P91~92 3.(简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特征:经常发生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不能从既往经验或惩罚中得益和良知的损害;

特征:①高度攻击性;②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③行为无计划性;④社会适应不良(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背离而引人注目); 表现: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及法律问题等;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岁前)常有品行障碍,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漫游、反复饮酒、性放荡、说谎、破坏公物、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他人等表现。

形成原因:①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生物学的假说②社会心理学: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情感和父母粗暴拒绝。

高危因素:单亲家庭(早年丧父或丧母、双亲离异)、养子、糟糕的父母养育方式(如拒绝型、父母间不相容或父母虐待、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父亲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低)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素 心理分析:超我发展不完善

认知心理学:在道德原则和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滞后 第九章:

1.(名解)易性症:是一种性别认同障碍,属于性身份障碍。易性症患者认定自己应有的性别与现有的性别特征和性别身份相违背,他们持续的厌恶自身的性别特征和身份,为此而极为痛苦,强烈要求转换为异性。

2.(名解)易装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恋物症,表现为对异性衣着的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大多数易装症者是男性,他们确信自己是男性,并不要求改变自身性别的解剖心理特征,他们坚持模样像男人而穿着像女人,这正是他们感到满足的根源。 诊断 性定向 性活动中充当对本身生殖器异性服装的作婚 姻 角色 态度 用 完全主动 爱护 引起自身情欲 多倾向于结婚 异装癖 异性 易性癖 同性 完全被动 厌恶、弃除 不引起自身情很难适应异性婚欲 恋关系 爱护 不引起自身情很难适应异性婚欲 恋关系 很难适应异性婚恋关系 同性恋 同性 完全被动 恋物癖 3.易性症与易装症的区别。

第十一章(重):

1.神经症包含:恐怖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 2.(选)恐怖症的临床表现有: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 3.强迫症(重):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可能依据

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强迫症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类。其共同点是:(1)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够察觉;(2)症状具有“属我”性,即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症状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4)患者明知症状表现是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或无意义,但难以摆脱;(5)患者往往采取相应的对抗性行动。

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脱敏疗法、反应预防、冲击疗法和厌恶条件化疗法】,认知理论【挑战强迫性的思维、思维阻断技术、挑战消极的自动式思维】,森田疗法【原则核心是对症状“顺应自然”,带着强迫观念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任凭强迫观念出现,用积极、有益的活动取代强迫行为。】 药物治疗:氯丙咪嗪 第十二章:

1.癔症也称为歇斯底里,又叫转换与分离障碍。癔症是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一类精神障碍。解离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意为把引起心理痛苦的一些意识活动从整体的意识活动中分离出去;转换症状则以躯体的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为主,常为心理的痛苦和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的结果。临床上以解离症状为主的病患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以转换症状为主的称为“癔症性躯体障碍”。

2.癔症性精神障碍意识朦胧状态的发作形式有两种类型:梦游症也称为睡行症;癔症性漫游又叫神游症。

3.疏离综合征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最自我和对周围现实的两个方面。表现对自我的疏离感时称“人格解体”,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疏离感时称为现实解体,或称之为“非真实感”。 第十三章:

1.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 PTSD的诊断标准:

2.“延迟性心因反应”的诊断标准

1、病因 发病必须确由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引起,存在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都是创伤性的异乎寻常的事件或处境的经历。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为主,表现在回忆中、白天想象中或梦中,或“触景生情”的场合。且至少具备下述表现之一。 (1)控制不住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2)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噩梦。(3)反复发生错觉

搜索更多关于: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的文档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wrrs20bm955mbv22qp5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