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幻想形式的创伤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4)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3.持续的警觉水平增高,且至少具备下述表现之一 (1)难入睡或易惊醒。(2)激惹性增高。(3)集中注意困难。(4)过分地惊跳反应。 (5)遇到与创伤事件近似的场合或情景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出汗、面色苍白等。
4.持续的回避,且至少具备下述表现之一 (1)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2)避免参加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去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3)与别人疏远,不亲切,与亲人情感变淡。(4)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验无关的活动仍可保持兴趣。(5)不能回忆(遗忘)创伤性经验的某一重要方面。(6)对未来失去憧憬。
5.有明显的情绪变化,感觉麻木和回避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 6.症状出现于创伤后6个月内,且症状持续一般在1个月以上。 7.可伴发自主神经系统障碍,如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苍白等。
第十四章(重):
心境障碍: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
心境障碍划分为双向性情感障碍和单向性情感障碍。单相(unipolar)障碍(DSM-IV)--单次或反复的躁狂(mania)发作,单次或反复的抑郁(depression)发作。双相(bipolar)障碍(DSM-IV)单次或反复的躁狂抑郁发作。
躁狂抑郁症是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故又名情感性精神病。期临床特征为单相或双相发作性的躁狂状态货抑郁状态反复出现,两次发病之间有明显的间歇期。
1、躁狂状态:突出表现首先是情绪高涨,其次是思想奔逸,再次是行为活动明显增多。病人强烈而高涨的情绪可影响其判断力,常见的有自我评价过高,有时甚至出现片断的夸大妄想。病人自认为有着过人的体力、才干或学问,因而态度傲慢,盛气凌人。
2、抑郁状态:显著表现首先是情绪低落,自责自罪,产生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由于运动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病人动作迟缓,卧床少动;严重时还会呈现木僵状态。一些有悲观消极观念的病人自杀的危险性很大。
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的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活动明显减少;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明显减退。【 持续至少两周,有上述4项】 1.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氯丙嗪和氟哌啶醇则能较快地控制急性狂躁症发作症状。碳酸锂(锂盐)对躁狂症货轻躁狂都有很好的疗效,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的病人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第十五章:
1.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2.精神分裂症的病例:P193-197 第十六章:
1.(名解)药物依赖:也称药物成瘾,指带有强制性的使用与觅求某种或某些药物,并于断药后不断产生再次使用倾向的行为方式。
2.耐受性: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按其性质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之分。前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长期保留,多与这类患者体内某些药物代谢酶过度活跃有关。后者往往是连续多次用药后才发生的,增加剂量后可能达到原有的效应;停止用药一段时间后,其耐受性可以逐渐消失,重新恢复到原有的对药物反应水平。
耐受性的提高:即指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可达到原先较少剂量所能产生的效果。 3.什么症状吃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镇静、和致欣快作用。反复使用可引起躯体依赖又可引起精神依赖,而且可以引起很高的耐受性。
4.阿片类药物易形成药物依赖和滥用的原因。(1、2、3点) 第十七章:
1.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所以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俗称,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2.儿童孤独症又称早起婴儿孤独症,简称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第十八章:
1.老年期常用药物有:抗生素、红霉素、激素。
2.老年痴呆分为: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早老年痴呆。
3.在老年人中,特有的、且发病率高的是老年痴呆和脑血管性痴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