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鹤壁市鹤山区中山小学李艳明
鹤壁市鹤山区中山小学是一所位于老矿区城乡结合部较为偏僻落后的小学,现有学生900余人,教职工60人。2016年学校实施了全程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计划,逐年深入推进,使教研成为了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已连续3年被评为鹤壁市教研先进单位。仅今年,该校就有9名教师在区、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名教师获省优质课一等奖,5项课题被省、市教研部门立项或结项,7人在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质疑、合作、交流、总结,课堂充盈着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上来。
一、启动全程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为改变教师思想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效率低下,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让教师从教育理念、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层面彻底的转变。2016年我们制定实施了全程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旨在通过全员学习课改、全员参与课改、全员推动课改,进而打造适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高密度的全程教研快速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
二、全程教研中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2016年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分别奔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10+35”模式,奔赴江苏灌南新知学校学习“自学·交流”学习模式、学习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等教学模式,参加在安阳举办的九大教学模式研讨会,结合学校实际
提出“五环三查”教学模式,并在语文和数学教学中全面推广使用。
“五环三查”模式中“自学质疑——巡查指导”环节,教师导入新课后展示自学提示,学生按照提示通过自己看书、查阅资料、批注、合作探究等方法紧张自学,教师在巡查中发现个性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发现共性问题在精彩点评环节统一讲解;“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环节是学生对自学情况进行展示、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激发智慧火花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汇报、争论中延伸拓展知识的过程;“精彩点评——以评提效”环节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学生展示交流中不足、不到位的进行精讲过程,教师短短几句话让学生恍然大悟、知识得以完善、智慧得以提升;“灵活检测——以测显效”每节课都有对学生学习效果检测的环节,检验学生学的效果也检测教师课堂管理效果,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的巩固提升过程;“畅谈收获——激励成长”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总结、梳理、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心感悟交流、道德品质提升的过程。课堂中的“三查”是:一查学生自学中遇到的困难,二查学生展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三查检测中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通过‘三查’,及时反馈,帮助教师有效地掌控课堂、及时查漏补缺、及时补救,从而形成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推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形成全程教研体系
为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探索,初步探索出了“集体编制修订学案、共同准备教学辅助手段、分散及集中教研、青蓝工程、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示范课、过关课、汇报课、学期赛课、课改论坛”为主的全程教研体系。
全程教研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课改进行的“四学案两展示两反思”。该模式把备课、上课、教研有效地融为一体。
“四学案”指一是开学前一周,每个年级组同头课教师集中备课,研究本册教科书编排体系、研究课标、梳理核心素养培养点、绘制知识树、研究教学进度、分配学案编制任务;二是按照“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探究融合要求,教师分头编写学案(现为熟悉并修订完善学案),同头课教师资源共享,人手一份;三是同头课教师再集体进行学情分析、准备教学辅助手段、补充修订学案并用精心准备的学案上课。四是利用周三、周四下午语文和数学集中教研时间,授课教师对本周上课情况进行反思,其他教师进行评课,帮助对学案进行完善存档,形成电子档留给下学年教师做参考。
“三展示两反思”是学期开学前市级以上语文、数学名师各上一节示范引领课,这是第一次展示。学期中每周语文数学各上一节公开课,按照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年轻教师汇报课顺序进行。周三周四下午教研活动时,下周公开课执教人先进行10分钟的教研论坛分享,然后对执教内容模拟讲课,教师进行集体评议并帮助修订学案,该教师完成一次展示一次反思。等下周教研活动时,该教师对上午执教情况进行说课反思,其他教师再次进行评议,完成了第二次展示和反思。这样全程教研中教师都有4次集体研究学案、2次展示讲课、2次反思提高的机会,也使每节课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校全程教研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大家经常利用课间空闲时间及时交流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困惑。在2017年学校全员参加教学模式过关课时,因为讲课老师多,没有时间专门坐下来去评课,大多采用下课马上站在教室门口评课,只说缺点与不足,老师热情很高,有时1个问题能争论好长时间,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