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研究性学习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实践探索
作者:蔡明忠
来源:《地理教育》2015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侧重探讨研究性学习成果课程化的作用、方式和应关注的问题,让师生的生活与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真实开放的情境中高效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基础知识。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成果;课堂教学资源;实践探索
地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对积累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加以选择、改编和利用,从而赋予日常生活以课程的意义,让现实生活素材补充、丰富、具体化现有的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一、研究性学习成果课程化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成果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结晶,将其作为一种学习资源,不仅可以构建开放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观点,感受地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构建开放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还包括来源于发展中的地理学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学生自身经验与地理学习活动本身[1]。”要想做到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作为学习素材,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内容。如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时,可利用“东山县老年生活调查”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就医难、出行难、赡养难等问题,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老人们的期盼等信息,让学生借助本县老年人的生活实景,了解当前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2.帮助理解教材观点
学习内容若能与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相关联,能被学生的经验所覆盖,就能使抽象的教材观点融入学生的经验之中并被其理解。地理学科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是从具体的生产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来的,教学中可利用研究性学习成果创设学习情境,让研究性学习成果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依托自己的活动体验领悟和感知文本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建构。如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中“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说明市场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