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13:53: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教师的现实教学工作中,经常遇见这样的学生:明明是为了学生好,督促他学习,他却和老师反目成仇;在课堂上,当他违反纪律时,你并不经意的一句批评,会使他火冒三丈,甚至会去叫家长前来助威;还经常会有学生今天一个怪发型,明天一个奇异服装,你去制止他,他却对你嗤之以鼻,私底下到同学中间又为顶撞老师而洋洋得意,好象自已打了胜仗一样。不少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厌学、早恋、网瘾学生的行为花费了老师大量心血,还是感觉到效果不是太好。面对这样一群孩子,老师们心身疲惫,用尽全力搜肠刮肚想尽招数,离外界的要求又觉得很远。

很明显,我们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可理解为:①无心理疾病(没有心理障碍),无心理或行为异常情形。②具有积极心理状态,即指人们能经常保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努力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发展状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健康的个性,预防和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大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说明,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感。学习压力感反映学生学习压力过重,讨厌做作业,怕老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等。

2、适应不良。适应不良反映学生对学校里的活动不适应,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不适应家里的学习环境等问题。

3、情绪不稳定。情绪不稳定反映学生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情绪忽高忽低等问题。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 1.家庭教育的失衡和错位扭曲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种极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家长把孩子升学和就业的高期望转化为学业上的高指标、严要求,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使中学生不堪重负、精神苦闷。另一种极端是,在教育落后的一些农村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偏低,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他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哪个班,学习状况如何,也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是谁,更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甚至对孩子的不良表现听之任之,从而造成这些学生之间不比学习,而比家庭条件、吃喝穿戴,并且散漫成性、难以管束,心理极不健康。

2.学校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导致人格不良差生的出现。

本来,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从培养造就人才出发,为培养人才服务。由于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是考试成绩决定一切,在此情况下,学校的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几乎到了靠边站的地步。即使是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进行教学,却很少结合现时中师生们的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说,学校抓了教学,丢了教育,使许多学生由小毛病不断,造成不良人格的形成。

3.媒体的发展造就了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全。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各种媒体的发展,显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但在媒体发展的同时,它也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使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也缺乏感情沟通。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孤独、忧郁、思想迟钝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尤其一些不良的影视节目、网络游戏或书籍,是非不分、道德不明,更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4.社会阴暗面对中学生心灵的腐蚀。

目前社会上不良因素,如腐败、吸毒、色情、暴力、抽烟、喝酒、赌博、说脏话等屡见不鲜,对学校教育干扰很大,造成学生中出现花钱大手大脚、故意说脏话、骂人、打架、抽烟、喝酒、赌博、谈“恋爱”、迷恋网吧等现象,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差生的大量出现。 三、建议与对策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这是说家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与家庭有直接的联系,学校在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及实施矫治的计划都需要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宣传、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的心理环境,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他们辅导子女的心理健康能力,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⑴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的品行不但影响孩子个性的养成,而且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和睦、有修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活泼开朗,有良好的品行,反之,则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使孩子形成胆怯、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所以,要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⑵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形成的偏态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教给他们与人和睦相处的本领,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

⑶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不能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这样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成长。因此,家长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变化情况,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融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⑴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心理健康是一种情绪调节和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观念的认同,决不是空洞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因此,心理教育课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为前提,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以辅导和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并不是单纯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课堂上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情景体验、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方式,使不良情绪得到控制,不良心理得到矫正。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也可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如对后进学生的“成功激励”和“赏识教育”、利用理化实验进行兴奋专一训练和消除紧张训练等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⑵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融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之中,以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关活动为载体。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营养,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观赏体验大自然、文学艺术、社会中的“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并满怀信心地去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可遵循趣味性、可行性、发展性和序列性原则,采取制订计划,保证时间、人员和场地,积极宣传、及时指导和认真总结的操作策略,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具体活动,如组织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通过

搜索更多关于: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的文档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0ghg12kcf3jk4h7sglc72h8v7sa9700vg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