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而根据产品分配净尽定理的欧拉定理,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而且厂商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在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实际所取得的报酬正好等于社会所生产的总产品。(4分)
5. 答案要点:
(1) 相同点:二者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市场失效行为。(3分)
(2) 不同点:逆向选择是由于在商品或劳务市场上,交易的双方往往对于交易的对象
具有不对称的信息而引发的效率损失问题,是一种隐蔽信息问题,而且往往是由一种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2分) 道德风险则是指代理人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做手脚,对它的行动它的委托人可能难
以了解,是一种隐蔽行动问题,而且往往是一种事后的信息不对称。(2分)
二、 计算题
1.(1)消费者在价格为(p1,p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1/ p1 +p2, 1/ p1 +p2),在价格为(q1,q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1/q1+q2,1/q1+q2),如果在价格为(p1,p2)时(1/ p1 +p2, 1/ p1 +p2)是(1/q1+q2,1/q1+q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满足关系式:
p1?1/(p1?p2)?p2?1/(p1?p2)?p1?1/q(1?q2?)p2?1q/1( ?q)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总是在他能够购买的商品束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则一定有他对(1/ p1 +p2, 1/ p1 +p2)大于(1/q1+q2,1/q1+q2),即(1/ p1 +p2, 1/ p1 +p2)是(1/q1+q2,
1/q1+q2)的直接显示偏好。
同理:若价格为(q1,q2)时购买的商品束为(1/q1+q2,1/q1+q2)为(1/ p1 +p2, 1/ p1 +p2)的直接显示偏好,则满足关系式:
q1?1/(q1?q2)?q2?1/(q1?q2)?q1?1/(p1?p2)?q2?1/(p1?p2)
(2)所谓显示偏好弱公理是指如果(x1,x2)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且(x1,x2)和(y1,y2)是两个不同的商品束,则(y1,y2)就不可能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如果上述两个表达式同时成立,则我们可以证明(x1,x2)和(y1,y2)实际上是相同的商品束,所观察到的需求函数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消费者在上述两种不同价格下的需求量不会有所不同,否则必然违背显示偏好弱公理。 2.(1)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定价策略为:p=MC,即 360-q=4q,则q=72,价格p=360-q=288
社会最优产量满足条件p=MC+社会成本,即 360-q=6q,则q=360/7.
(2)使企业产量与社会最优产量相一致的污染税满足条件
p-t=MC,即360-q-t=4q,将q=360/7带入,则t=720/7(最优税率)。
3.(1)在假定c1=c2=0的条件下,市场的上的两个寡头垄断厂商的遵循的是古诺竞争,则此时的市场产量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2/3,完全竞争市场的产量满足,p=MC,则完全竞争时产量为120,则在寡头条件下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120-D=120-80=40,两个厂商每个人的产量为40,利润为40*40=1600. (2)而如果厂商1是“领导者”,厂商2是“追随者”,则最终的垄断解符合斯塔克尔伯格解的情况,假设厂商1和2的产量分别为q1和q2,则厂商1和厂商2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第 5 页 共 11 页
?1?(p?c1)q1?(120 q?q1?q2?c1)?2?(p?c2)q2?(12?0q?q?2cq2)1q2?50?16c1?512c22 p?120?q1?q2?120?(20?13c1?16c)2?(50?116c?1512c)?50?216c?7121c
2?1?(p?c1)q1?(50??2?(p?c2)q2?(50?56c?17125c)(20?2c)(50?21c?1c)361216c?1125c?1c)6122通过对厂商2,求解FOC条件,得到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q2=60-0.5q1-0.5c2,将该式带入?1得,求解FOC条件得到q1?20?q2?50?16c1?512c2
13c1?16c2,将其带入q2,得到
将q1和q2带入行业需求函数,得到市场的均衡价格为
p?120?q1?q2?120?(20?13c1?16c2)?(50?16c1?512c2)?50?16c1?712c2
厂商1的利润为 ?1?(p?c1)q1?(50??2?(p?c2)q2?(50?56c1?712512c2)(20?c2)(50?13c1?16c2)51216c1?16
c2)c1?先行者优势的条件必须满足条件领导者会把追随者的反应函数纳入自己的利润函数,然后
找寻自己最大利润的产量,必须满足条件q1>q2,即c2>2c1+120。
(3)证明: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某些纳什均衡可能还有不可置信的威胁,也就是说其不具备子博弈纳什均衡的特性,分析目前的问题,在阶段1,厂商1可以选择采取合作策略和竞争策略两种策略,在c1 iin采取进入的策略则其利润为(u,e)i?IR?,此时厂商2选择进入;反观厂商2,在假定厂商2 进入的情况下,厂商1若仍选择竞争策略,则其利润必然略低于(c2-c1)(120-c2),而如果选择合作,允许其进入,则其利润为?1,在c1 第 6 页 共 11 页 纳什均衡的特性,是一种不可置信的威胁,仅有纳什均衡(合作,进入)具备子博弈纳什均衡的性质。 三、 论述题 1. 答案要点: (1)市场竞争实现的均衡是瓦尔拉斯均衡配置,体现效率的基本准则是帕累托有效原则,而这些都与公平无关,公平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合意性,属于经济学中的规范问题,是与分配相关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福利标准(5分) (2)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瓦尔拉斯均衡配置必然是帕累托有效的。考虑一个交易经济(ui,ei)i?I,如果每一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ui在定义域R?n上是连续且严格递增的,则每一种瓦尔拉斯均衡配置都是帕累托有效的。(5分) (3)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帕累托有效可以通过瓦尔拉斯式的竞争性均衡来实现,其回答的问题是市场机制如果再加上适当的再分配,可以实现一种想要的帕累托有效配置。其中的适当的再分配可以通过交互来实现,隐含了价格的功能。但帕累托有效并不是社会最优的标准,其回避了公平等规范问题。(5分) 2.(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其是指可以让一群人同时消费的物品,而私人品在任何时候只能为一个使用者提供效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5分) (2)如果物品是公共物品,两个消费者共同消费总产出,增加任何一单位产出,带来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这一单位产品给两个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收益之和,因此社会需求曲线应由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纵向加总得出(如图1所示)。产出为OR时,边际社会成本RM(这里生产没有负的外部性,社会成本即厂商的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OT(OL+ON),因此,OR必然是有效产出。(5分) 图1 公共物品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对于私人物品,有效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都等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而对于公共物品,有效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是所有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等于边际成本。但是,如果消费者认为他们的支付取决于他们显示的偏好,他们就有激励采取策略性行为,隐 第 7 页 共 11 页 瞒自己的真实偏好,以图搭乘便车(Free Ride)。(5分) 宏观经济学部分(仅供参考) 一、(1)答案要点: 费雪基于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于1933年提出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企业家追求利润,会“过度负债”,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家为了清偿负债会降价倾销商品导致物价水平下跌即通货紧缩。费雪认为这种状况会使企业利润水平下降,甚至破产;会增加失业,使人们产生悲观心理和丧失信心;会使人们更多地窖藏货币,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会使名义利率下降真实利率上升,从而使贷者不愿贷、借者不敢借;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状况;这样,欠债越多的就变卖得越多,变卖得越多就使自己的资产越贬值,自己的资产越贬值,负债就越重,最终导致“债务越还越多”,意思是资产对负债的支撑力缩小,不堪负重。费雪认为这种状况一直要到物价上升,重新拉大利润空间为止。 (2)答案要点: 在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经济计量模型得预测性和解释力崩溃了,它们的表现很令人失望, 原因在于模型中控制结构方程的参数发生了变化。于是这种局面使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者面临多元困境,因为本质上它的任务是从他认为描述了经济稳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和回归分析中得出系数值,事实上模拟操作的目的,在于参照不变参数来比较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然而,这种理论受到理性预期理论的挑战,因为它认为政策制度的改变会改变个人对政策的反应方式,同时改变了的反应方式又与基础参数的改变结合一起。给那些对应于政策制度并非不变的系数强加一个系数值,使很多早期的的经济计量模拟变得无效。这种深刻的洞察就是以卢卡斯(Lucas 1976)命名的所谓的卢卡斯批判,它是理性预期革命理论较为持久的贡献之一。 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3)答案要点: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短期内,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因此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选择,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但是在长期内表现为一条呈正相关的曲线。这里的长期与短期,不是一个时间 第 8 页 共 11 页
相关推荐: